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未來砲兵作戰要多快? 備役中將楊海明:射擊、撤離「兩分鐘」才合格
本(6)月初投入十軍團年度「重砲保養射擊」,並實施高射界射擊的陸軍M109A2自走砲。(中華民國陸軍官方Facebook)
相關報導請見
野戰砲兵轉骨中 備役中將楊海明:應更新裝備邁向數位、自動化作戰
陸軍「海馬士」連下月成軍 備役中將楊海明:火力支援將可遠及馬祖
〔記者陳治程/台北報導〕俄烏戰爭鏖戰3年,不只啟發戰術無人機,戰車、火砲等傳統重裝備也相繼轉型,安裝防無人機籠、主動防禦系統,並加強輪、履自走砲的機動部署,而這股趨勢也讓國軍展開兵力升級、轉型,砲兵部隊即是一例。砲兵出身的陸軍備役中將楊海明近日就分享他的看法,他認為一支砲兵部隊應朝射擊、撤離2分內完成,方能提升戰場的生存性。
國防部前副參謀總長楊海明中將日前在立委王定宇網路節目「王定宇在308高地」上表示,就現代戰場而言,儘管牽引砲、自走砲之間各有優劣,但高機動性的自走砲仍會是砲兵部隊首選,換句話說,部署費時的牽引砲,其在敵火下的暴露風險更高;因此,現代砲兵的任務時間限制,應朝「佔領、射擊」一分鐘,「撤收、機動」一分鐘的效率精進,藉以提高生存性。
圖為陸軍金防部2019年聯合反登陸操演,期間,8吋榴砲、155加農砲、105榴砲等各式火砲48門共射擊砲彈1100餘發,模擬敵船團向岸上泛渡,展現集火打擊效能。(本報資料照,記者吳正庭攝)
我國陸軍砲兵現行裝備,包含105公厘榴砲、155公厘榴砲,以及M109A2/A5自走砲、M110A2自走砲等儎台,而他直言,現役的牽引砲要在兩分鐘內完成任務是「不可能的」,未來應就砲兵的「射、測、觀、通、砲」五大專長著眼,展開整體性的汰舊換新,才能有效推動建軍現代化。
楊海明進一步解釋,過往砲兵射擊時的觀測高度仰賴人力,就連他自己剛下部隊時也曾擔任觀測官,在當時的U-6輕型運輸機上升空觀測;隨著雷觀機的引進,再演變到今日的紅外/光學追蹤、雷射測距等技術,砲兵的精準打擊與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
去(2024)年11月底於陸軍砲訓部93周年部慶儀式上,首度公開的「目獲型無人機」(圖左機型)。(取自青年日報)
因此,裝備更新、作戰體系的與時俱進,舉凡無人機前觀、數位化通信、射指,再到高機動、自動化裝填的作戰儎台,每一個環節都要同步更新,砲兵的作戰效能才會有感提升。他另透露,陸軍採購的三型「軍用商規」無人機中,「目獲型無人機」即是搭配砲兵單位的機型,未來將作為前觀空中儎台,協助提升整體任務效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