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國軍持續獲得軍用軍規、軍用商規無人機強化整體戰力,國造「軍用軍規」無人機更朝「偵打一體」目標推動,根據中科院規劃,為反制敵雷達設施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已有下一代機型,也就是曾於今年3月對外公開的2款「攻擊型無人機」,不只可鎖定固定目標,還可對機動目標施以打擊。
「劍翔」無人機為國防部執行至2026年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一環,預計2025年量產完畢,第一代「劍翔」無人機分為尋標、攻擊二種型號,可打擊敵軍的雷達來源。知情人士表示,從「劍翔」衍生的後繼機種,除了可打擊固定的雷達及輻射源,也可打擊機動目標,運用彈性將獲大幅提升。
至於劍翔無人機的「後繼機種」,實為中科院今年3月舉行媒體邀訪時,公布2款酷似「劍翔」無人機的「攻擊型無人機」,這二型無人機分別以衛星定位、目標影像方式攻擊敵軍。
據悉,這二款新型無人機的航程,均與劍翔無人機相似,也都能沿用劍翔無人機的發射系統及操作模式。中科院當時說明,目標影像攻擊無人機具有目標影像導引系統(EO/IR),具備遠距精準打擊能力,也能攻擊移動目標,彈頭則是裝載高爆彈頭。
中科院航空所長齊立平去年11月於媒體邀訪時受訪表示,反輻射無人機若直線飛行,可以飛至1000公里以上,若飛行500公里,代表還有500公里的裕度,可於目標區上方盤旋。由此推測,2款新型「攻擊型無人機」,也應具備1000公里的最大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