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治程/綜合報導〕我國今日空防鐵三角之一的F-16「戰隼」戰鬥機,自1974年首飛至今,歷經多次構型升級,目前最先進的F-16V「毒蛇」從發動機、搜索雷達,航電系統到機載武器,性能早已非最初的「戰隼」可比擬。
而我國預計今年第3季接收的F-16V,目前已有巴林、斯洛伐克等採購國率先接收。不過,這架「毒蛇」的實際飛行感受究竟如何?從軍情網站《戰區》(The War Zone)近日專訪原廠洛克希德.馬丁F-16V試飛官的內容中,便能一窺「毒蛇」的強悍。
《戰區》專訪指出,洛馬現任的F-16V試飛官布萊克上校(Col. Ryan Blake),呼號為「狂犬」(Cujo),過去於美國空軍服役22年,2020年自試飛員學校指揮官(Test Pilot School, TPS)一職退伍。這位以F-15E「打擊鷹」戰機展開軍旅生涯,並在生涯後期轉換至F-16C/D戰機的飛行員,向媒體分享他近年試飛F-16V戰機的個人心得。
布萊克表示,他對F-16V的「第一印象」,要從機載的AN/APG-83主動電子陣列(AESA)雷達談起。他指出,AN/APG-83雷達的搜索範圍更大、速度更快、追蹤更強,對於專注於空對空任務的飛行員,能有餘裕同步執行空對地任務;此外,這款雷達具備的合成孔徑雷達測繪(SAR mapping)能力,與過往的機械雷達相較,能給予飛行員更多的預警時間做接戰。
在航電方面,布萊克提及F-16V的新型中央顯示器(CPD)、「自動防撞地系統」(AGCAS),以及深度失速自動恢復機制(Auto deep-stall recovery mode)三大功能。他強調,大尺寸中央顯示器在資訊整合度上,勝過舊構型F-16安裝的兩具小尺寸顯示器,能更清楚檢視來自「神射手」標定莢艙(Sniper ATP)與合成孔徑雷達的影像,且螢幕操控更直覺,有效提升作戰任務的效率;後兩者則能在飛行員執行大角度戰術機動時,給予更安全的飛行保障。
此外,布萊克強調,F-16V的機載雷達與F-35的雷達有高度互通性,因此在跨平台的戰情共享上能有進一步的整合。總結而言,布萊克認為F-16V很好上手,即便是一位僅完成15小時「戰鬥機基礎機動」(Basic Fighter Maneuver, BFM)訓練的新手飛官,也能夠「駕輕就熟」的新型戰鬥機。
隨F-16升空屆滿50年,最新一批F-16V也正陸續交機。報導指出,洛馬估計今年能交付19至21架F-16V戰機,除報導提及現正於美國愛德華空軍基地測試的兩架巴林同型機外,另也已向斯洛伐克交付2架,而我國預計今年第3季接收首批F-16V戰機,屆時便能驗證這架新銳「毒蛇」的不俗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