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宏(成大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言論廣場)
海鯤潛艦於二月廿七日順利下水測試。雖然尚未完工,但外國專家與媒體從去年命名典禮以來,對台灣自製潛艦已多所肯定。茲以兩則國內較少注意到的專家評論為例說明。
首先是國際知名的潛艦與海軍觀察家薩頓(H I Sutton),去年對海鯤艦的評論文雖已被不少國內專家、媒體引用,但多忽略他只在影片中才說提到的一些重點。其結論是:以第一艘自製潛艦來說,這麼快造出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是個雖然中庸(average)但可敬的(respectable)柴電潛艇設計;他也提到雖然多人批評帆罩外殼粗糙不平整,但那是軟殼薄板,非常輕,並非壓力殼,他認為這還好(it’s fine)、沒什麼大不了的(not a big deal);還有關於船艉的X尾舵,是全案最大的設計風險所在,也是有一點野心(a little bit ambitious)的;而其他部分的設計都滿保守的(quite conservative),而這對於第一個自己設計的潛艦是非常合理的(sensible)。
但他跟外界觀察家喜歡猜測海鯤艦從何演變而來,因此從外形的影像推測海鯤基本上(essentially)是海龍級的逆向工程加上一些改變(modification)而來。國內一些軍事觀察家也喜歡從外型推測和日本蒼龍級或英國機敏級相似。然而,他們這項推測可能有誤,因為海鯤艦的設計應該比較像IDF戰機的研發過程,雖然一定參考了一些先進國家潛艇的設計,但應該是在外籍顧問指導下,由台灣工程師全新設計出來的。這就像我們會在IDF或韓國的FA-50戰機上都可看到美俄四代戰機的影子。
其次,外界喜歡從外型來推測設計血緣也不夠可靠。比較適合推測設計血緣的依據應該是外界仍無法得知的設計技術來源與參考母船,但是參考母船也可以不只一型;而海鯤的參考母船除了在手的海龍級之外,可推測還會有主要外籍顧問的設計經驗,所以反而是米克斯(mix)的可能性較高。
又如,去年十月初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研究員Drew Thompson接受澳洲的公共電視澳洲廣播公司(ABC)訪問時也強調建造海鯤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須知潛艦工程極為複雜,需要先進的計畫管理、系統整合能力、協調國內外諸多廠商,因此海鯤的命名下水典禮真正顯示了一些台灣主要參與者能力的進步,特別是負責整合工作的台船。而從設計到下水只花了七年時間,速度之快令人印象深刻,台灣人民應該對此感到驕傲。
他也指出除了洛馬與雷神兩家公司比較高調外,海鯤艦還有一些其他國家比較低調的技術與裝備供應者,這點代表幾件事:各洲多國協助台灣的意願,代表北京的脅迫有其極限;而澳洲目前的AUKUS計畫潛艦雖會獲英美兩國大力協助,但澳洲企業與政府可從台灣自製潛艦的案例中學習系統整合、複雜計畫的管理、管理大量國際與國內供應商及供應鏈問題。
他認為澳洲若與台灣接觸,可以學習台灣的經驗,可藉由對雙方都潛在有利的技術交流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