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磨一艦」 記篳路藍縷的台灣自製潛艦過程
(原文載於上報,本報獲郭教授及上報同意全文轉載)
郭真祥(國立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3/14有幸到台船公司參加由學術界組織並經申請獲准的潛艦建造參訪活動,在興奮與感動之餘,也引發我以往與潛艦有關淵源的一段回憶與感想。
就我所知,台船公司在九十年代就已開始摩拳擦掌,積極為國艦國造做準備,為此曾先藉由研發計畫,試製作了一段真圓船段作為展示之用。這其間約於民國93年,我曾陪我以前在德國漢堡修讀造船的一位同學到台船公司參訪,因他在德國曾參加過潛艦建造的工作,可算是對潛艦艦建造具有相當實務經驗的專家,還記得他曾告訴過我:為了提高潛艦建造的效率及縮短建造的時程,德國的潛艦是分成首與尾兩半段分別委由在基爾(Kiel)及不來梅(Bremen)的兩家造船廠建造,如此可提昇建造的各自船廠的熟練與專注度及經驗的累積與傳承。在參訪真圓度船段後,我特別注意到他在擺放一旁的簽名簿上寫下了”I am very impressive “的留言,自那個時候起,有不少坊間的朋友都會關心但略帶懷疑語氣地問:我們的台船公司有能力完成潛艦建造的任務嗎?我都會這樣回答:除了武器系統外,載台的部份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回答的底氣其實實是來自我這位德國同學在參訪台船後寫下對台船能力的評價與肯定,因為要獲得像他這樣具有建造工藝精準度要求非常高的實務工作者的讚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稍早在民國92年,為了配合潛艦國造政策的推動,由台大李雅榮教授邀集了13位教授共同向國科會提出了一個群體計畫「潛艦關鍵性技術之基礎研究」,共包含了10個子計畫,我負責其中一個子計畫「潛艦幾何外型設計與最適化之研究」的執行,計畫中幾何外型先是以德國S209-1400型潛艦作為模仿的對象,再進行潛艦周圍流場的數值模擬計算,也對帆罩與艦體交接稜線所產生接面渦漩(juncture vortex)進行了研究分析,並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另外我又翻找了我在民國96年5月9日以台灣的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學會的名義草擬的「對潛艦國造議題的建言 」文件,其中強力呼籲政府應傾全力落實國艦國造的政策,結合產官學研各方面的力量,藉由潛艦國造的推動,促使台灣造船產業技術再上層樓,以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可惜此一建言草稿,最後似因政治敏感性的原因,被擱置下來,沒有公開刊登發表。
由前述我的個人回憶點滴,可看出吾人對潛艦國造的關注與殷殷期盼,而由媒體與報載的相關報導,知悉潛艦國造IDS原型艦已進入六個壓力殼船段組合封殼最後階段,建造過程可謂進行順利,心情自然也受到鼓舞雀躍,然而百聞終究不如一見。在這次的參訪中,讓我對前面提到過對旁人有關潛艦能否國造提問的回答:除了武器系統外,載台的部份由台船公司建造應是沒有問題的!可謂完全得到印證,讓人倍感欣慰與激勵。
在參訪過程中,主辦單位(台船建造與海軍監造單位)先以豐富有料的簡報針對潛艦的設計繪圖、模型試驗、潛航試驗、壓力殼船段建造組合、裝備組裝、下水測試(包括HAT泊港測試與SAT海上測試)及未來交艦等節點作了鉅細靡遺的解說,由此深深體會到「(二)十年磨一劍(艦)」的艱苦歷程,連帶對台船建造人員與海軍的監造人員長期胼手胝、埋頭苦幹、毀譽不計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
由於潛艦內部的空間極其有限,對於眾多裝備妥善的安裝與維修工作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必須仰賴周詳的前置規劃作業,方能順利完工,對此施工單位也做了完整的解說:除了先以電腦進行安裝程序的模擬外,另針對實際維修工作需要的空間,建造一實體的模型模擬真正維修工作的需要,以達萬無一失。!另外在參觀海昌建造工廠的途中,知悉對於重量控制的執行,不只是斤斤計較而是克克計較,還有對魚雷管利用大型CNC五軸加工機極微小精準度的要求,這種縝密無誤的追求,事事都令人印象深刻!在最後Q&A的環節,有學生及老師提出有關十字形或X字形舵、AIP以及潛艦噪音的問題,也都獲得詳細回答,另也提到在原型艦的成果與建造經驗的基礎上,後續艦的相關裝備會盡力推動國產化,如能因此帶動相關產業技術落地生根、產品升級,讓全民共享國艦國造所衍生的經濟效益,那可真是錦上添花,美事更添一樁,值得期待啊!
總而言之:我對此次的參訪的深刻感想是: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依稀記得侯孝賢在拍完悲情城市的電影好像講過一句話「從自己泥土長出來的東西,是最能感動人的!」,而今原型艦能在台灣自己的台船公司與海軍當局共同合作孵孕、一步一腳印、自力自強、克服艱難的努力下即將誕生,那未來展現在國人面前的潛艦雄姿,無疑也會是ㄧ幅足以感動人心的風景圖!
簡單由衷的總結是:I am also very impressive!在此預祝潛艦原型艦的建造在台船公司與海軍群策群力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也期待將來在交艦時,能有機會可以見證此一台灣造船產業輝煌成就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