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治程/綜合報導〕中國長年始終未放棄以武力侵犯我國,近年更衍伸出灰色地帶襲擾、拉攏第五縱隊等手段,持續用文攻武嚇威脅國家安全;但談及中國侵台風險,民眾對挺身參戰的看法反成一門「大哉問」。對此,國防院最新滾動式民調指出,我國面對解放軍武力威脅,仍願意保衛台灣的比例仍超過六成,凸顯社會大眾在戰爭、投降間更細膩的安全取向。
(以下正文〈不是「投降或戰爭」:台灣民意支持保衛家園、維持和平〉由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冠成撰述,本報獲國防院同意全文轉載)
近期,作家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台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一文,主張在台灣可能失去美國安全保障的背景下,台灣應主動尋求與中國的和解,而非陷入戰爭的風險。她在文中援引一則非正式線上投票結果指出,多數台灣年輕人寧願選擇「投降」而非「保衛台灣」,以此質疑台灣社會對戰爭的承受力與防衛意志。然而,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委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2021年至2025年間定期執行的全國性電話調查結果,民意顯示出與該投書相當不同的趨勢:長期以來,超過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表達願意在中共武力犯台時保衛台灣,且並未因烏克蘭情勢或國際局勢變化而大幅下滑。
然而,這種「投降或戰爭」的二元對立敘事,未必能真實反映當前台灣社會的安全思維。面對中共不斷升高的軍事壓力與統戰手段,多數台灣民眾並未陷入恐慌或放棄自我防衛的立場,而是展現出希望「和平共存」與「堅守底線」並行的態度。這種複合性的戰略偏好,反映出台灣社會既理解武力對抗的風險,也清楚唯有鞏固自身防衛能力,才有談和平的空間與籌碼。在此背景下,釐清國人對戰爭、和平與防衛政策的真實看法,將有助於政府推動更具民意基礎的整體安全戰略。
面對威脅 多數台灣民眾選擇堅守而非退讓
國防院自2021年9月起,委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進行系列全國性電話民意調查,定期追蹤台灣民眾在中國可能對台動武情境下的防衛態度。根據2025年3月最新調查結果,有41%受訪者表示「非常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另有25%表示「有點願意」,合計達66%,與過去七次調查相比,整體趨勢穩定。自2021年以來,「願意」保衛台灣的比例始終維持在七成左右,即便在俄烏戰爭爆發、中共軍事威脅升高或美國政局變動的背景下,也未見明顯下滑。
相較之下,表示「不太願意」與「非常不願意」的比例合計則長期維持在約兩成左右,另有不到一成受訪者表示無反應。這顯示,多數台灣民眾在面對潛在軍事威脅時,仍展現出明確的防衛意志。這樣的趨勢與部分社群媒體上流傳的「投降主義」印象明顯不符,也與某些匿名平台非正式投票所反映的結果存在落差。
值得進一步觀察的是,18至29歲年輕族群中,「非常願意」為台灣而戰的比例為20.8%,相較整體樣本偏低,但有高達40.6%的受訪者表示「有點願意」,兩者合計達61.4%。這反映出年輕世代的防衛意志並非缺席,而是以更審慎的態度呈現。進一步對照拒絕作戰者(「不太願意」與「非常不願意」)共計33.6%,仍明顯低於整體「願意」保台的比例。換言之,年輕族群內部並未出現所謂「投降為主流」的現象,其傾向仍是偏向支持防衛,只是表態方式較為溫和。
在現實戰略環境中,台灣民眾並非在「投降」與「戰爭」之間二擇一,而是選擇在追求和平的同時,強化自身防衛能力,爭取更多自主空間。民意的穩定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威脅的認識,也凸顯出當前社會在安全議題上具備一定程度的心理韌性與集體意志。
穩定民意下的細部落差與政策挑戰
雖然整體而言,多數台灣民眾在面對武力威脅時展現出高度的防衛意志,但進一步的交叉分析結果顯示,特定群體在表態強度與傾向上,仍呈現出顯著差異。其中,以18至29歲年輕族群為例,僅20.8%表示「非常願意」為台灣而戰,低於其他年齡層;儘管將「有點願意」納入計算後,整體支持比例達61.4%,但其表態明顯較為溫和,顯示此族群可能在國家防衛議題上,存在風險認知、身分認同或角色想像上的落差。
除了年齡差異外,性別差異也相對明顯。男性受訪者中表示「非常願意」保衛台灣者為44.9%,顯著高於女性的37.4%;同時,女性中表達「非常不願意」的比例也略高於男性(11.7%對15.5%)。雖然這些差異未必反映對國家整體立場的分歧,卻顯示不同性別或生活經驗對於軍事風險與參與形式的理解仍有待進一步釐清與對話。
此外,政黨認同同樣是影響態度的重要因素。認同民進黨者中,高達64.3%表示非常願意保衛台灣,而在認同國民黨者中,該比例則為21.1%。中立選民則介於兩者之間。這些差異說明,雖然台灣社會在防衛意志上具備一定共識基礎,不同政治立場與價值認同,仍會影響民眾對安全議題的態度強度與動員意願。
整體而言,這些群體差異提醒我們,防衛意志並非單一面向的問題,而是一種結合了認知、情感與社會經驗的複合態度。在整體民意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別潛在弱點與分歧,是強化社會韌性與防衛準備的重要前提。若無法正確理解這些細部差異,可能導致錯估動員效果,或低估社會應變能力,進而影響政策資源的投入與設計方向。
對話、教育與參與:強化防衛意志的三大路徑
在整體民意穩定支持防衛台灣的基礎上,如何面對不同群體在態度強度與參與想像上的差異,將成為未來鞏固社會防衛韌性的關鍵。政策上可從「對話」、「教育」與「參與」三個面向著手,回應潛在的落差與鞏固集體共識。
首先,深化多層次的公共對話,有助於澄清當前社會對「戰爭」、「防衛」與「和平」的不同理解。台灣在面對威脅時,常出現非黑即白的討論,使得提出和平主張者容易被貼上投降標籤,支持防衛者又可能被視為好戰。透過理性的溝通,建立跨世代、跨立場的安全對話空間,有助於促進防衛政策的民主正當性。
其次,強化全民防衛教育的普及與內容設計,特別是針對年輕族群。民調顯示年輕人雖不乏保衛台灣的意願,但傾向以較為間接、柔性的方式表達參與,可能反映出對實際角色、能力與風險的陌生與不安。因此,相關教育不應僅止於知識灌輸,更應著重於角色扮演、責任建構與風險認識的養成,幫助年輕世代在認同與行動之間建立連結。
最後,擴展多元參與機會與實作空間,有助於將抽象的「保台」意志轉化為可實踐的行動選項。無論是總體防衛演練、基層志工動員、地方社區韌性規劃,皆可納入一般民眾的角色參與。讓民眾看見自己在國家安全中的位置,是促進長期動員與穩定意志的核心條件。
總結來說,台灣社會主流的選擇並非「投降或戰爭」,而是在威脅與不確定性中,持續尋求和平與自我防衛的平衡。唯有建立在真實民意與差異理解上的政策設計,才能讓全民防衛成為更可持續、具社會韌性的長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