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美海軍學者:無須畏懼中共海軍的區域拒止能力
美國海軍雜誌以台海戰爭為主題,讓多個專家進行主題文章的撰稿。(圖片擷取自美國海軍雜誌官網)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去年美國國防部與SRF基金會(Smith Richardson Foundation)分別委託CSIS舉辦22場與24場的台海兵推演習。這兩次的兵推結果都讓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媒體大肆報導台海戰爭的各種可能性,達到美國所要宣揚、警惕的目的。而最新一期美國海軍雜誌的觀點認為,美國海軍將不需要直接與中共海軍交戰才能支援台灣。美軍可以積極利用駐美及駐菲的海軍陸戰隊進行空中偵察、水面反艦及水下反潛,替海軍艦隊尋找安全的航線。
即便美國海軍受中共區域拒止能力影響,美國可利用駐日及駐菲海軍陸戰隊,進行空中偵察及海上火力投射,替美國海軍艦尋找安全航線。(圖片擷取自美國外交學者網站)
2023年2月號美國海軍雜誌〈Proceedings〉,近日以多篇文章描繪台海戰爭的各種戰略設想,包括「用水雷保衛台灣(Defend Taiwan with Naval Mines)」、「在台灣贏得城鎮戰(Win the Urban War in Taiwan)」、「反思日本自衛隊的戰略部署(Rethinking Japan Self-Defense Force’s Strategic Deployment)」建議日本調整其西南諸島的戰略配置。「捕魚惹禍:中國 IUU 捕魚和升級風險(Fishing for Trouble: Chinese IUU Fishing and the Risk of Escalation)」探討美國、菲律賓等盟國與中國的灰色地帶衝突應對方法等。
而關於台海戰爭中各方在過去最大的爭論點就是:美軍是否會馳援台灣,以及美軍要如何馳援台灣。這兩個問題無非是起因於中共區域拒止能力的增強,以及台灣身為海島型國家如何進行援助的問題。去年美國CSIS進行的兵推都表明,美軍,特別是美國海軍,若要馳援台灣,會因為中共區域拒止能力的增強而在靠近台灣前就會遭受損失。
而國人最關心的問題,美軍是否會馳援台灣,其實取決於美軍預想在馳援台灣的過程會遭受到何種損失,所以事實上關於這兩個困難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也就是美軍要如何馳援台灣的問題,要採用何種方式可最大化降低美國海軍馳援台灣所會遭遇的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另外兩篇文章,「讓海軍陸戰隊與潛艦作戰(Let Marines Fight Submarines)」以及「讓它成為主場博弈:奔襲海岸的教訓(Make It a Home Game: Lessons for Littoral Campaigns)」中,揭示了美軍馳援台灣的方式。
以陸制海、以空制海
假設「在台灣贏得城鎮戰」及「用水雷保衛台灣」這兩篇文章是在講海權國家應對共軍的思維(這點已有學者進行分析),則「讓海軍陸戰隊與潛艦作戰」以及「讓它成為主場博弈:奔襲海岸的教訓」則是美國海軍以陸制海、以空制海實現海權思維的方式,這乍聽之下互相矛盾的邏輯,將用這兩篇文章解釋清楚。
再強大的海軍,都脫離不了港口。但是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在海軍方式使用上的差異是,海權國家更看重航線的通暢。這並非說海權國家不重視港口的保護,畢竟沒有港口,船也回不了港。但海權國家認為,港口是可以選擇的、甚至是移動的。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首先是諾曼第的臨時港口,在二戰盟軍登陸諾曼第後,便在當地利用沉船與木棧板組成了堤防和運輸線,即便過程中因暴風或德國潛艦損失一兩座堤防,大型沉船總是不會消失的,並且還能增加。其次,港口的選擇在海岸線較長的國家更明顯,透過臨時港的組成,任何大小港口都能向外延伸擴大。
在「讓它成為主場博弈:奔襲海岸的教訓」專文中,解釋了海軍長途奔襲或支援會遇到的風險,文章以二戰的所羅門群島戰役以及英國的福克蘭群島戰役為例。指出海軍在長途運動的過程中,最可怕的便是逐漸深入敵境的過程,此時艦隊與補給基地的補給線會拉長,而空中的偵察範圍會因周遭友軍的減少而相對變小,艦隊的視野也逐漸變小,同時越靠近敵方海岸線,就逐漸有孤軍深入的感覺。因此文章提到除了理所當然的有效偵察外,最重要的是取得前進基地。
由於所羅門群島狹長的海岸線及航道,使其成為艦隊墳場,也就是著名的鐵底灣。但在取得瓜達康納爾島的機場後,一切情勢因此改變。即使瓜達康納爾島距離東京有近2000公里,但以瓜達康納爾島為基地的空中偵察替美國海軍換來了安全;另一個例子則是福克蘭群島戰役,英國距離福克蘭群島甚至有12000公里,因此英國以距離福克蘭群島6000公里的亞森欣島作為前進基地,即便福克蘭群島處於被包圍的海岸線中,甚至直線行駛要經過半個南美洲的海岸線,英軍可以以亞森欣島進行空中偵察或打擊,艦隊也因此能選擇較安全的航線前往福克蘭群島。而這些前進基地都有共通點,它們雖然不是離目標最近的,但卻是人口最多的,這意味著有足夠的腹地讓空軍進行偵察操作。
而在第一島鏈的衝突中,美國不用擔心它的關島基地距離台灣有多遠,事實上美國可以積極的與盟友,菲律賓及日本進行合作,從台灣的南北兩邊進行空中打擊、偵察的範圍覆蓋,並積極利用菲律賓與日本建立起的一系列堡壘,來確保艦隊在海域的安全性,同時選擇安全的航線。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可能根本不需要與中共海軍交戰,在「讓海軍陸戰隊與潛艦作戰」一文中,提倡使用海軍陸戰隊替艦隊分擔水面及水下戰鬥。這點可以從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改組的「濱海作戰團」編制中看出端倪,原先海軍陸戰隊的C-130運輸機和V-22魚鷹直升機就有反潛型,可進行反潛任務,這代表海軍陸戰隊可以在菲律賓與日本的陸地確保美國海軍的安全。現在「濱海作戰團」中以陸戰隊的航空中隊及其配屬的岸基反艦導彈發射單位則又可以確保海軍艦隊在水面上的安全。如此一來,只透過駐紮在日本與菲律賓的海軍陸戰隊,就可以從陸上確保美國海軍進行長途運動的安全性,甚至無須讓海軍艦隊與中共軍艦交戰,運輸船團可以在陸基的空中偵察及火力掩護下,逐次從中共的區域拒止範圍中找到空隙,向台灣輸送補給。
當然,以上兩篇文章考慮的是美國海軍損失,以及如何在海島運輸中找到比較安全的方式。在台海戰爭中,國軍仍將受到重大傷亡,海島型國家得到的補給也必然比大陸國家來得少,國軍當前在面對中國軍事攻擊時,仍是以自身國防力量來應對,不會以寄望友邦軍事支援為前提,規劃台海防衛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