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國防秘辛》東沙「立體陣地化」 季麟連上將:除了沙其他都要船運
東沙島現由海巡署官兵駐防,在此之前由海軍陸戰隊官兵負責防務,並構築防禦工事。(資料照)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東沙島防衛地位因南海局勢升溫而更顯重要,曾任東沙守備區指揮官的退役上將季麟連回憶,他於民國70年代任職時,執行時任參謀總長郝柏村的命令,將東沙島打造為「據點式、立體化、坑道化」陣地,兼具防空、制海、反登陸與陣地戰鬥特性,除了沙以外的其他材料都需船運。當時,全島官兵動員,自太陽下山後工作到隔天早上10點,但也因此使強烈的守土意識油然而生。
季麟連為海軍陸戰隊退役上將,曾任聯勤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陸戰隊66師(現為66旅)師長、東沙守備區指揮部指揮官等要職,他不僅是海軍陸戰隊唯三官拜上將者之一,也曾任海軍陸戰隊「蛙人」兩棲營營長。
季麟連於海軍出版刊物「老軍區的故事」撰文,談及他於民國70年代擔任東沙守備區指揮部指揮官的往事。季麟連表示,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於民國71年6月3日首度赴東沙島視察,對於曾經歷八二三砲戰、長期在金門駐防的郝而言,東沙島整體戰備規劃顯然不足,因此,郝柏村下令成立專案小組,他也奉命赴東沙任職,先是率工兵連長到金門見學,到各個據點陣地觀摩,走遍東碇、北碇、猛虎嶼、大膽、二膽與烈嶼等群島,除深感前輩為捍衛國家心血付出,也對外島整體戰備規劃有更深認識,同時也了解,這是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
季麟連回憶,當時東沙島的守備主力為陸戰隊99師(現為99旅)一個步兵營,但扣除於太平島駐防的加強步兵連,為進行島上戰備工程,因此加派一個工兵連。當時,他的首要任務便是將東沙打造成「據點式、立體化與坑道化」的陣地,兼具防空、制海、反登陸與陣地戰鬥特性。
海軍陸戰隊退役上將季麟連。(資料照)
但東沙戰備工程執行不易,季麟連說,除了沙之外,所有材料都需船運而來,水泥在台灣本土的價格為一包70元,且用5層袋包裝,但運到東沙的水泥,為防海水浸濕,要用10層袋包裝,從工廠運到碼頭、上船、運到東沙,再搬下碼頭,成本漲了10倍以上。由此可知,東沙工程須完成縝密的整體規劃,善加利用每一分材料,才不會造成人力、物力與經費的浪費。
季麟連表示,東沙全島區分7個獨立據點,經過規劃,經始、土方放樣、基礎工事、組筋、配模、照明、通信線路後,進行大規模灌漿,每次要用2000包水泥。由於東沙非常熱,因此,島上官兵從太陽下山開始,除了值勤人員外,全島官兵動員,一直做到隔天早上10點,團結合作在此時展現無遺。
季麟連接著說,東沙島不只影響了他,也影響每位島上官兵,許多人第一次離家,就在踏上東沙島的同時,深刻體認到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強烈的守土意識油然而生。
季麟連也分享,東沙島有個特殊的專稱「240」,在海軍只要說「240」,大家便知道要執行東沙任務,這是因東沙距離台灣本島240浬(約444公里)、出左營港航向「240」,航行時間24小時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