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關鍵5分鐘與「AF」情報!《銀翼狂潮》以美日思維分析中途島戰役
1942年6月一場發生在「中途島」附近的戰役,大大扭轉了太平洋戰局走向,日軍的5分鐘錯判及美軍的"AF"情報獲得,使得日軍的攻勢氣焰沉入大海。圖中可靠的美軍SBD俯衝轟炸機,在中途島戰役期間,立下擊沉日軍航空母艦的功勞。(燎原文化授權提供)
相關新聞請見
〔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帝國襲捲西太平洋,並對美軍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直接導致美國對日宣戰。半年後,1942年6月一場發生在「中途島」附近的戰役,大大扭轉了戰局走向,日軍的5分鐘錯判及美軍的"AF"情報獲得,使得日軍攻勢氣焰沉入大海。《銀翼狂潮》一書以建軍思維與技術發展切入,給予蓋棺定論的史實新的詮釋觀點。
1942年6月6日,日軍在攻擊美軍夏威夷珍珠港後已過半年,期間日軍勢如破竹的拿下菲律賓、新加坡、關島、馬來半島、爪哇島等地,並直逼澳洲,此時日本軍中針對下一步的進軍行動卻意見分歧,形成許多派系。但相同的是,日軍想要主動攻擊、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心態不變,這也使得後續在中途島戰役中,日軍航空艦隊高層在關鍵的5分鐘間,反覆判斷失衡,葬送掉4艘主力航空母艦,幾乎占整個航空艦隊的三分之二。
而美軍方面,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都處於一個偏被動的狀態,雖然航空母艦逃過了珍珠港的摧殘,但僅有2至4艘的量,仍不足以對上日本海軍的聯合航空艦隊。但美國有一項優勢,就是「情報」搜集與分析,這使得美軍得以推估並調派兵力,也成為美軍在贏得中途島戰役關鍵之一。
美軍速度較慢的TBD魚雷機(如圖)與SBD俯衝轟炸機相搭配,組成垂直與平面的攻勢;儘管性能不是頂尖,但在日軍航艦設計與損管不佳的情況下,仍能重創日軍。(燎原文化授權提供)
《銀翼狂潮》一書則以更深入的科學與雙方思維觀點,撇除中途島戰役為美軍「運氣好」的既有論述。書中指出,正確分析日軍關鍵的"AF"地區情報,是決策執行者用心的功勞,使日軍間接證實"AF"即是指中途島。此外,各工程師、戰略決策者、飛行員的努力,才使美軍大勝日軍,扭轉局勢。
同時,這本書中也客觀地分析了日軍戰鬥思維,體現在航空母艦設計上的缺失,除了人為決策,日軍艦體為容納更多飛機的內部設計,使得排風、防爆不易,救援系統在攻擊導向的前提下,僅設計一套系統;另外損管系統的分散指揮,也使得艦艇受到攻擊後,無法有效分配資源。而日軍的防空與雷達預警,只仰賴少數3至6架的戰鬥巡邏機(CAP,Combat Air Patrol),其餘多為攻擊機種;在情報互通上,日軍使用的偵察機手段並不常態且不可靠,也缺乏艦隊的情報交流,使得連戰連勝的日軍那麼「不堪一擊」。
《銀翼狂潮》一書則以更深入的科學與雙方思維觀點,撇除中途島戰役為美軍「運氣好」的既有論述;同時,也客觀的分析了日軍戰鬥思維,體現在指揮與航空母艦設計上的缺失。(燎原文化授權提供)
本書作者重新檢視美日雙方的文獻與回憶錄,除了傳統的戰爭過程分析,說明一個人員的養成過程,對他日後面對嚴峻情境,會有怎樣的表現,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日後陸續發表的回憶錄與史料,同時也改變了人們解讀這場戰役的決勝關鍵,而不僅僅是「運氣」那麼簡單。「五分鐘!有誰曾想像過,戰役的潮流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完全逆轉?」就連曾在偷襲珍珠港之後叱咤風雲的淵田美津雄大佐(上校),多年之後,都依然對那關鍵的5分鐘感到不可思議與困惑。
同時,作者從戰史的角度提出警訊,再次面對一次發生在太平洋上的戰事,21世紀的美國海軍,是否還具備80年前的各種致勝因素,能夠再次打敗威脅她的挑戰者,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