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圖解軍武》首架MIT噴射機 AT-3會夜攻、掛反艦飛彈 不只是教練機!
隨著「勇鷹」高教機的量產,AT-3也面臨將要除役汰換的命運,今年嘉義基地開放,很有可能是AT-3最後一次參與空軍開放任務。回顧歷史,這些看似小巧無害的飛機,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軍聞社提供/記者劉宇捷製圖)
〔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逐漸消失!空軍雷虎特技小組的表演深植人心,而他們現階段操作的AT-3噴射教練機,隨著「勇鷹」高教機的量產,卻也面臨將要除役汰換的命運,今年嘉義基地開放,很有可能是AT-3最後一次參與空軍開放任務。回顧歷史,這些看似小巧無害的AT-3,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過往在IDF戰機尚未誕生前,擔任測試機與攻擊機的角色,是我國航空發展技術之初,重要的里程碑。
我國自製噴射機起源
AT-3教練機是我國現役的高階噴射教練機,空軍飛行生們在完成初階T-34飛行訓後,將轉飛AT-3或「勇鷹」進行進階訓練;同時,AT-3也擔任了空軍「雷虎」特技小組的操作機種,接棒F-5型戰機,如今隨著「勇鷹」高教機的逐漸上線,AT-3教練機也開始計畫陸續汰除。
空軍「雷虎」特技小組的表演深植人心,現階段他們操作的AT-3噴射教練機,是於1988年所換裝,接棒前代的F-5型戰機。(資料照)
回顧歷史,AT-3教練機大約建案於1975年,當時美製的T-33A噴射教練機已日趨老舊,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航發中心)受令開發新型噴射教練機工作,並與美國諾斯洛普公司簽定合作設計合約,共同研製新機。隔年1976年,雙方完成初步設計規劃,以「虹翔二號」作為計畫名稱,新機則定名為XAT-3。
1977年,美國政府停止我國的技術援助,並要求中止合作計畫,隨後航發中心人員自美攜帶相關資料返國繼續執行計畫,自力完成細部設計,並利用合作生產F-5戰機之便,協請諾斯洛普工程師進行短期技術支援。1980年7月17日,序號69-6001、編號0801的1號原型機出廠,同時被命名為「自強號」,同年9月16日,1號原型機完成了首次的升空試飛。
AT-3原型機(XAT-3)的試飛計畫,選擇於台灣西海岸A-1、W-6、W-4三條航線所圍出的三角地帶空域進行試飛。(圖:取自檔案局臉書專頁)
作為教練機的設計 使用F-5零件
成功試飛後,1981年完成了1、2號機的性能測評,國防部於同年底正式核定量產60架AT-3教練機,以逐步汰換T-33A。AT-3作為教練機設計,最明顯的就是前後雙座配置,每個飛行位都配備了一套飛控系統,可操控飛機;另外,後座視野高度也較前座高出約30公分,以利目視機前狀況進行飛行。
AT-3的氣動外型採低單主翼構型,平整向外延展幾乎無後掠角,水平尾翼採單片全動式,與方向舵相同均由液壓系統控制;機體及機翼的材料主要是鋼和鎂,少部分使用石墨纖維複合材料,在部分輕薄的地方亦採用蜂巢式結構減重,這與F-5的設計相同。
AT-3最初代的識別塗裝設計圖,考慮機體後方輪廓會使國徽變形,因此建議將機身兩側的國徽繪製位置挪移到機身中間。(圖:取自檔案局臉書專頁)
而在機身零附件上,AT-3的機體配件有許多也是和F-5E/F互通的,以降低後勤複雜度。例如機輪起落架與F-5E的設計相同,鼻輪一樣也採用二段伸長式起落架支柱,以便在起飛時獲得較大升力,縮短滑行距離。
動力方面,AT-3選用2具美國蓋瑞特公司(Garrett)TFE731-2-2L無後燃器發動機,使其最大速度約可達0.85馬赫(約每小時1041公里)。AT-3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飛行性能,最小轉彎半俓只有330公尺,爬升、加速性也都在同級教練機的水準之上。
AT-3教練機早期使用亮橘色與銀色塗裝,非常顯眼。值得注意這架AT-3B翼下掛載了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測試彈。(李適彰先生珍藏)
「A」T-3不忘攻擊魂-雷鳴攻擊機
AT-3的「A」字(Attack),即代表了其可作為攻擊機的企圖。在AT-3教練機推出的隔一年,即1982年,國防部正式核定將AT-3教練機改裝為XA-3「雷鳴」攻擊機的計畫,同年XA-3原型機(編號0901)出廠並進行了首次試飛。
AT-3的「A」字(Attack),即代表了其可作為攻擊機的企圖。在AT-3教練機推出的隔一年,即1982年,國防部正式核定將AT-3教練機改裝為XA-3「雷鳴」攻擊機的計畫,同年XA-3原型機(編號0901)出廠。(圖片取自漢翔航空)
「雷鳴」攻擊機將雙座的AT-3更改為單座版本,多出來的空間用來多攜帶燃油量;機體採鋁合金半硬殼式結構,並使用更多的石墨纖維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增加強度,主機翼內則採用多翼樑式結構,增加機翼強度,以掛載飛彈、火箭等較重武器;航電方面,加裝雷達金龍66雷達(應為美軍AN/APG-66)、抬頭顯示器(HUD)、瞄準具及照相槍等,十分先進。
武器方面,「雷鳴」攻擊機在機首裝有一門30公釐機砲,機身具有5個掛載點,可攜載AIM-9飛彈或天劍一型飛彈、火箭莢艙、機砲莢艙及各類炸彈等,酬載重量為2727公斤,外觀塗裝則為三色叢林迷彩。
然而,雷鳴攻擊機在即將量產之時,因具打擊能力的F-5E/F已開始交機,後又陸續透過「阿里山計畫」獲得不少二手的F-104戰機,XA-3「雷鳴」計畫因而於1983年7月終止。不過,雷鳴所獲得的技術提升,有不少被利用到後期生產的AT-3之上,使得這些AT-3具有夜攻及發射飛彈的能力,這些機體編號較大的AT-3,多被編入第35夜攻中隊,執行夜間偵查、攻擊、電子戰任務。
XA-3「雷鳴」計畫終止,但仍有不少技術被利用到後期生產的AT-3上,使得這些AT-3具有夜攻及發射飛彈的能力,這批飛機多被編入第35夜攻中隊(如圖),執行夜間偵查、攻擊、電子戰任務。(漢翔資料照/記者劉宇捷攝)
雷雄小組與雷虎小組
AT-3系列生產線自1984年出產首架量產機起,直到1989年才全數完工,而自1980以來,一共生產了約63架的AT-3教練機,與兩架的XA-3原型機。空軍於1988年,開始為「雷虎」特技小組換裝AT-3,以取代F-5型戰機。
另外,在AT-3服役的這40年間,還誕生了一個非常神秘的特攻小組-「雷雄小組」,1990年代初期,這個特攻部隊隸屬於第35夜攻中隊,飛行員為該中隊遴選出來的菁英,他們駕駛著XA-3「雷鳴」2號原型機(編號0902)與一架特殊改造過的AT-3B教練機(編號0825),掛載最初型的空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出擊,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該小組受命準備執行突襲登陸船團的「第一擊」!
在AT-3服役的這40年間,還誕生了一個非常神秘的特攻小組-「雷雄小組」。他們駕駛掛載最初型的空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出擊,並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受命準備執行突襲登陸船團的「第一擊」!(圖片取自漢翔航空)
近年,隨著「勇鷹」高教機的上線,空軍規劃以「勇鷹」高教機全數替代F-5部訓戰機與AT-3高教機,而空軍現役的46架AT-3高教機則規劃於114年第二季起逐步汰除,將由新購的66架「勇鷹」來接替任務;不過,AT-3高教機的機況依然良好,目前戰鬥組的飛官依然會先在岡山接受AT-3訓練,之後再赴台東部訓組接續「勇鷹」高教機的訓練。
空軍規劃現役的46架AT-3高教機則規劃於114年第二季起逐步汰除,將由新購的66架「勇鷹」來接替任務。圖為今年嘉義基地開放時,「雷虎」小組的AT-3教練機。(記者劉宇捷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