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強度更勝重裝...揭開未爆彈小組15分鐘出勤拆彈的心聲
國軍「未爆彈處理小組」在出任務時,不僅要克服危險,還要具備更強大、更專注的內心,並在15分鐘內完成出勤準備,穿著重裝趕赴現場,所謂「膽大心細」正是這群人的精神寫照。(青年日報提供)
〔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國軍實施各項實彈戰演訓課目時,難免會遇到彈藥未爆或是故障的狀況,例如日前IDF戰機遇到空用炸彈無法投擲而返場的危急事件,在如此高風險的狀況下,國軍「未爆彈處理小組」幾乎是現場人員的救世主,然而這項工作不只要克服危險,還要具備更強大、更專注的內心,並在15分鐘內完成出勤準備,穿著重裝趕赴現場,所謂「膽大心細」正是這群人的精神寫照。
「未爆彈處理小組」是陸軍後勤彈藥部隊的一項特種勤務單位,成員皆須需具備過人膽識與體能才能擔綱,同時伴隨極高風險與困難挑戰,深入田間小路及海岸灘頭處理未爆彈清運、爆毀作業;舉凡部隊實彈射擊、民間未爆彈處理任務,都是未爆彈處理小組的任務範圍,也是少數能專門執行「拆彈」任務的唯一人選。
舉凡部隊實彈射擊、民間未爆彈處理任務,都是未爆彈處理小組的任務範圍,也是少數能專門執行「拆彈」任務的唯一人選。圖為澎湖未爆彈處理搬運作業。(資料照/國防部提供)
身為3支部基隆彈藥分庫「未爆彈處理小組」一員的張翔盛上士,在接受軍媒《青年日報》專訪時表示,未爆彈處理小組是24小時全天候備勤,也就是需要隨時輪班待命,一旦接獲命令,就得在15分鐘內完成出勤準備,以協助作戰區未爆彈處理工作。而出勤時,一般都會由兩人一組,一人擔任主手,負責檢視、處理彈藥,另一人則擔任助手,負責聯絡支援及救護工作。
張翔盛指出,愈是危險的工作,就愈要保持冷靜、戰戰兢兢!拆彈工作是「體力」、「專注力」及「專業技能」的綜合考驗,即使穿著防護重裝、面對風險仍必須時刻保持最佳狀態。平時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是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最佳狀態;平常更利用備勤時,熟讀作業手冊,遵守作業規定、反覆演練處理流程,才能在危險環境中冷靜思考與精準判斷。
拆彈工作是「體力」、「專注力」及「專業技能」的綜合考驗,即使穿著防護重裝、面對風險仍必須時刻保持最佳狀態。(青年日報提供)
「只要我們心中有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成為張翔盛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座右銘,收穫不全然來自於自己,而是看到他人因自己的努力,而把信念傳承下去,才是他最大的成就和動力。他也補充,不只內心與體能要堅強,有身邊家人的支持才能全心投入,建立內心的堅強後盾,由於工作高風險,起初家人反對,但看他從中獲得自信和勇敢,即使仍然會擔心也轉而全心支持。
身為「未爆彈處理小組」一員的張翔盛上士分享,只要大家都平安,就是他最大的心願,為了同仁的安全,每一次的出勤都全力以赴,拿出勇氣克服困難與挑戰。(青年日報提供)
談及幾次印象深刻的未爆彈處理經驗中,他分享一次夜間任務中,面對的是一枚250磅的空用炸彈,當時因夜色昏暗,組員們需在時間內確認炸藥的危險性,擔任主手的他,緩慢地接近未爆彈,經過詳細勘察與判定,研判起爆引信狀態不會造造成立即性危安,在完成抗動架設後,接著進行移運作業,最終通力合作順利完成任務。
「這次任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大家都戒慎恐懼,不過我知道我能夠做到。」只要大家都平安,就是張翔盛最大的心願,為了同仁的安全,每一次的出勤都全力以赴,拿出勇氣克服困難與挑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