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伊朗飛彈攻擊揭美軍防禦漏洞? 專家警告印太衝突隱患
圖為愛國者三型(PAC-3)飛彈。(圖取自美國陸軍網頁)〔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外媒《路透》14日分析報導,伊朗本月及今年4月對以色列的大規模飛彈襲擊,讓專家重新審視美國及其盟國的飛彈防禦系統,在未來印太地區可能面臨的對中國衝突中的優、劣勢。儘管這兩個情境存在重大差異,但伊朗今年向以色列發射的近400枚各型飛彈,提供了美、中雙方寶貴的經驗,幫助他們了解有效的防禦措施與其不足之處。
報導引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研究員許瑞麟(Collin Koh)看法指出,伊朗於10月1日發動的飛彈攻擊,成為觀察現代防禦系統如何應對大規模彈道飛彈襲擊的重要案例。對華盛頓而言,此次攻擊揭示出中國飛彈系統帶來的挑戰將更為嚴峻,僅靠攔截無法完全嚇阻大規模攻擊,還需要具備反擊能力。許瑞麟強調:「單純依賴拒止式嚇阻已不夠,未來或將更依賴『懲罰式』嚇阻。」
印太地區目前沒有立即的飛彈衝突威脅,不過相較於中東,該地區的攻擊距離更為遙遠,且中國的武器技術更加先進,包含具機動性彈頭和精準導引的飛彈系統。此外,印太地區目標分散,進行大規模攻擊的難度更高。
為反制中國的威脅,美國今年已在印太地區部署了數項新武器,包括AIM-174B空對空飛彈,以及在菲律賓部署的「泰風」(Typhon)地面飛彈系統,該系統可發射SM-6飛彈和戰斧(Tomahawk)飛彈。美國陸軍新型「泰風」(Typhon)陸基中程飛彈發射系統,4月間部署在菲律賓北部,首次現蹤第一島鏈。(取自美國太平洋陸軍官網)
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潘達(Ankit Panda)指出,從伊朗飛彈襲擊中汲取經驗,特別是成功攔截飛彈的案例,能降低衝突風險。他表示:「任何計劃發動長程飛彈攻擊的軍隊,都必須考慮飛彈防禦系統的影響。若對其效能缺乏了解,可能導致衝突快速升級。」以色列的多層防禦系統,包括「箭式」(Arrow)長程飛彈防禦系統與「鐵穹」(Iron Dome)短程防禦系統,專為反制來自伊朗等國的彈道飛彈,以及邊界附近發射的非導引式火箭而設計。
然而,印太地區的局勢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美國及其盟國主要依賴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與雷神(Raytheon)的「愛國者」(Patriot)、「薩德」系統(THAAD,又名終端高空防禦系統),以及海基「神盾」(Aegis)系統進行防禦。根據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資料,中國的常規中程彈道飛彈「東風-26」(DF-26)圓形公算誤差約為150公尺,而射程較短的「東風-21」(DF-21)部分型號可縮減至50公尺,能攻擊印太地區的美軍和盟軍目標,甚至威脅位於關島的美軍設施。美國國防部估計,中國可能擁有數百枚這類飛彈。
相比之下,伊朗的「法塔赫-1」(Fattah-1)飛彈理論上精準度更高,圓形公算誤差僅在數十公尺內,但其射程遠不及中國飛彈。伊朗新型飛彈的具體數量尚未公開,但美國中央司令部麥肯錫(Kenneth McKenzie)去年向國會報告,伊朗擁有超過3000枚各類型的彈道飛彈。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資深分析師戴維斯(Malcolm Davis)指出,中國在飛彈技術上優於伊朗的另一點是其協同作戰能力,未來可能發生的飛彈攻擊,將會結合反衛星攻擊及網路戰,進一步複雜化防禦體系。他說:「在印太地區,西方(整合式空防及飛彈防禦)系統若要對抗數百甚至數千枚中國飛彈的大規模攻擊,將比對付伊朗的攻擊困難得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