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還原協助緬甸遠征軍英靈返台 陳慧興:為前輩找回昔日榮光與尊嚴

2024/12/24 11:02

前駐印代表翁文祺(中)、前國防部常次熊湘台(右)、前駐印武官陳慧興(左)皆是蘭伽公墓整修的重要見證者。(資料照,記者陳治程攝)前駐印代表翁文祺(中)、前國防部常次熊湘台(右)、前駐印武官陳慧興(左)皆是蘭伽公墓整修的重要見證者。(資料照,記者陳治程攝)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本報在今年5月報導,位於印度蘭伽的中華民國駐印度軍公墓,奉祀我國二戰抗日先烈忠魂,退役中將熊湘台12年前擔任國防部常次時,在我國駐印外館人員傾力襄助下,成為戰後我國首位赴印將領,告慰異域忠魂同時,也寫下二國交流難得篇章。

時任駐印度代表武官的陳慧興,日前接受退輔會榮光雙週刊的訪問時,將協助在緬甸的遠征軍英靈返台過程,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還原這段令人記憶深刻的史實。

以下為陳慧興的口述歷史(經退輔會同意轉載):

特種部隊出身的我,曾多次在美國受訓,因緣際會下,民國九十七年七月一日以武官身分派駐印度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擔任軍事協調組(簡稱軍協組)組長,協助翁文祺大使處理軍事外交事務。和前任組長交接時,交接項目中竟然出現「軍墓」二字,而且不只一座,是三座,規模最大的在蘭伽。

國軍遠征軍曾於二戰時聯手英、美攻克滇、印、緬,戰果卓著;然當年為其修築的印度蘭伽公墓,過去40年卻僅修築兩次,近年更遭中共嘗試「喧賓奪主」,涉外、軍政人士齊籲我方積極維護軍史話語權。圖為時任國防部常務次長熊湘台中將(右2)、駐印代表翁文祺(左2)、駐印武官陳慧興(左1)2011年於該墓前合影。(資料照,國防部提供)國軍遠征軍曾於二戰時聯手英、美攻克滇、印、緬,戰果卓著;然當年為其修築的印度蘭伽公墓,過去40年卻僅修築兩次,近年更遭中共嘗試「喧賓奪主」,涉外、軍政人士齊籲我方積極維護軍史話語權。圖為時任國防部常務次長熊湘台中將(右2)、駐印代表翁文祺(左2)、駐印武官陳慧興(左1)2011年於該墓前合影。(資料照,國防部提供)

為什麼會有大批中華民國軍人埋葬在印度?原來在民國三十一年,國軍赴緬甸的遠征軍對抗軸心國的英勇作戰,為中華民國首次境外作戰,孫立人將軍率部隊締造「仁安羌大捷」,解救被圍英軍,一戰成名。雖然戰勝,但因盟軍的背棄,部分遠征軍經慘痛損耗轉至英屬印度,改編為中國駐印軍,於蘭伽基地重新整編整訓,使該基地成了盟軍對抗軸心國在亞洲最大的大本營。所以蘭伽軍墓中埋葬者主要是戰訓殉職或作戰傷亡的將士,大約有八百多具遺骸,有墓碑並刻了姓民的僅有四十二位,軍階最高的是裝甲兵訓練班副主任唐鐵成少將,其他大多是抗戰大後方昆明各大學的年輕學生,為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飛越駝峰加入中國遠征軍。

 愈了解軍墓背景,愈讓我感到慚愧,身為職業軍人的我,之前竟然完全不知道中華民國國軍前輩曾在海外作戰,並於二戰時,對盟軍做出如此重大之貢獻。軍墓的正確名稱是「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墓園內紀念碑上還有蔣委員長題字。看到蘭伽墓園殘破不堪,一片荒涼,不僅驚訝,更是痛心,當下,我和翁大使決心要為這些先烈做一些事。

 讓我們真正動起來的,是一封來自臺灣老兵楊一立前輩的申訴信,老先生是孫立人將軍的部屬,曾參加遠征軍作戰。信中提到,遠征軍在印度整編時,曾參加印度盟軍閱兵大賽,僅穿布鞋打綁腿上場的國軍,以壯盛軍威、高昂士氣獲得冠軍。楊老先生將信寄給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處,另翻譯成英文寄往聯合國、英國駐印度大使館,希望英國能正式承認歷史上確實有過此一榮譽事蹟,並補發盟軍頒發之冠軍榮譽證明。

 翁文祺大使將信交給我,我們決意要全力替楊老前輩以及他背後死難的國軍,找回昔日的榮光與尊嚴。

陳慧興(左一)、時任翁文祺大使(左二)、故沈呂巡大使(中)與國防部委託照顧墓園的陳學良先生(右一),在整修前的藍伽公墓前留影。(圖/退輔會提供)陳慧興(左一)、時任翁文祺大使(左二)、故沈呂巡大使(中)與國防部委託照顧墓園的陳學良先生(右一),在整修前的藍伽公墓前留影。(圖/退輔會提供)

 我和翁大使飛至位於印度當年比哈省,即現在旁遮普軍團訓練基地的蘭伽,當地為二戰期間轉進印度的抗戰陣亡將士埋骨之所。看到軍墓雜草叢生,有如亂葬崗的慘狀,我和大使紅著眼眶想著怎能如此對待中華民國先烈?陵墓內最高階為少將,最低階是上兵,可找出名字的僅四十二位,餘皆刻以unknown worries。

 後來在各方協助下,尤其是陪同時任國防部高華柱部長來印密訪的外交部次長沈呂巡大力促成,終於在民國100年十二月,促成政府出資整修蘭伽陵墓落成,兩年半來中華民國與印度國防/外交各方奔走的心願終於達成。整修後的蘭伽陵墓,可以看到中華民國國徽及蔣委員長題字,當時還舉行揭碑暨祭祀典禮,由翁文祺大使主祭,國防部次長熊湘台中將與印度海外僑界陪祭。

 接著,我繼續努力向國防部及各相關單位爭取,希望能讓這批當年在印緬為國爭戰、埋屍異域的萬千英魂,得到該有的尊榮撫慰。我國與緬甸沒有外交關係,此事困難重重。終於經國防部及各相關單位協調,民國103年八月二十七日迎靈返國,安奉臺北忠烈祠中,這批為國犧牲埋骨異域的萬千英魂,終於得到該有的享祭與追思,遠征軍昔日的榮耀與尊嚴重現。

 緬北出生的遠征軍後代、靈鷲山/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則克服萬般困難,於八月二十四日在緬北主戰場之一的密支那,率三百僧人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超薦法會。

 雖然十年前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的英靈以總牌位形式,入祀臺北忠烈祠,但仍有不少戰死異國沙場的軍魂,等待回家,我會盡全力繼續奔走,也希望再次喚起政府和國人重視,毋忘這段悲壯的歷史,給予這些英勇老兵應得的尊崇。

陳慧興(右二)與李立劭導演(左一)為拍攝紀錄片重返軍墓祭祀,巧遇好奇的當地遊客,經講述當年發生的中、印英烈事蹟,聽者皆為之動容。(圖/退輔會提供)陳慧興(右二)與李立劭導演(左一)為拍攝紀錄片重返軍墓祭祀,巧遇好奇的當地遊客,經講述當年發生的中、印英烈事蹟,聽者皆為之動容。(圖/退輔會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