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講武堂》王占璽:少子化問題限制中國擴張能力,挑戰民主防衛韌性

2025/01/22 13:04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官兵。(歐新社資料照)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官兵。(歐新社資料照)

王占璽(國家安全研究所 副研究員)

原文刊載於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站即時評析,本報獲國防院同意全文轉載) 

少子化問題是東亞國家共同面對的發展問題,其不只影響各國經濟成長動能與社會發展需求,也可能制約各國維持軍事實力的能力,進而牽動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本文從中國少子化趨勢的最新變化切入,討論少子化問題如何分別制約中國的擴張能力與周邊國家的防衛能力,進而指出積極建構心理韌性有助於緩解少子化對國民防衛意志的影響。

中國民眾婚育意願持續降低,少子化趨勢難以扭轉

中國國家統計局於1月17日發布2024年中國出生人口數為954萬,人口出生率為6.77‰。2024年的出生人口比2023年微幅增加52萬,是自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出現快速下滑趨勢以來的首次回升。同時,中國去年死亡人口達1039萬人,整體人口數量減少139萬,人口負成長趨勢未變。一般認為,2024年出生人口的回升,主要反映2020年以後因疫情延遲的家庭婚育規劃、華人社會偏好龍年生子的習俗,以及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強婚育支持的政策。然而,去年出生人口的反彈恐怕只是曇花一現,中國仍然未能擺脫日益嚴峻的少子化問題及其複雜影響。

中國少子化問題的影響因素廣泛,最重要的觀察指標之一是適齡青年結婚並組成家庭的意願。圖1顯示2013年以後,中國每年婚姻註冊數持續下降,扣除中國在2013年之後逐步放棄一胎化政策的催生二孩效應,以及結婚與生育之間約1至2年的時間差以後,每年結婚數量與出生人口呈現出大致相同的變化趨勢。

作者統計中國社會結婚和生育趨勢變化。(取自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站)作者統計中國社會結婚和生育趨勢變化。(取自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站)

2023年結婚對數止跌回升至768.2萬對,反映疫情三年後的補償效應,也對應2024年出生人口數的增加。然而,2024年結婚對數再次下滑,迄今中國民政部已經公布的前三季累計婚姻註冊數僅有474.7萬對,與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16.6%,預估全年結婚數約為再創歷史新低的640萬對。此一趨勢也預示了在2025年及其後的中長期階段,新生兒數量恐怕仍將持續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自2023年底開始,積極提出一系列鼓勵婚育的支持政策,但仍未能扭轉中國青年快速降低的婚育意願。如在2023年10月習近平提出「加強對年輕人婚戀觀、生育觀念、家庭觀的引導」、「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的要求,2024年8月中國民政部推動《婚姻登記條例》的修訂,提出結婚登記不再需要戶口本、允許跨省辦理結婚登記等政策鬆綁。更有甚者,中國政府也透過限制民眾結紮節育、干預適齡女性婚育規劃(如「月經警察」)等行政作為,直接干預民眾的生育選擇,使各界懷疑中國的計畫生育政策可能從強制節育轉向強制生育。然而,結婚與生育數量的整體現象,說明近年中國社會流行的「四不青年」(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育)口號,似乎更能準確反映適婚群體的現實婚育意願及行為選擇。

少子化趨勢限制中國擴張能力

東亞國家80歲以上人口比例變化趨勢。(取自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站)東亞國家80歲以上人口比例變化趨勢。(取自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站)

少子化現象以及與其對應的人口結構變遷(如老齡化問題),毫無疑問的已經成為中國追求持續發展的重要危機,而此一難以逆轉的趨勢是否及如何制約中國藉由軍事行動對外擴張的意圖,也開始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榮譽主席Nicholas Eberstadt於2024年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了兩篇文章,探討了少子化如何影響中國的國防能力。從國家財政角度來看,少子化問題難以避免地對維持經濟發展動能與政府稅收形成壓力,而相應出現的老齡化問題則會要求中國政府必需在提高社會福利投入與維持國防預算之間進行取捨。而從人才資源的角度來看,雖然提升教育水準與技術能力有助於緩解少子化的衝擊,但總量有限的高水準人才應當投入軍旅或民間部門,也仍是難以兼顧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Nicholas Eberstadt特別指出少子化問題可能影響中國在對外侵略時獲得的社會支持。Nicholas Eberstadt認為少子化的根源是社會青年群體日益重視對自主、自我實現與個人自由的追求,並且相應地不再重視家庭價值與繁衍下一代的重要性;而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與集體價值,不願意為家庭放棄個人生活的青年,也可能會缺乏為防衛國家做出重大犧牲的意願。

在此一社會分析的基礎上,Nicholas Eberstadt依據中國的情況提出兩個重要問題:首先,鑑於解放軍的主要組成是一胎化政策下的獨生子女,這代表戰爭造成的大規模傷亡,將對全國的家庭產生血統終結的毀滅性影響,從而更加降低社會對戰爭的容忍程度。其次,中國民眾或許在面對外來侵略時有強烈的抵抗意志,也願意容忍戰爭的傷亡,但未必願意以同樣的代價支持中共政權的對外侵略行動。就此,Nicholas Eberstadt認為若中國展開對臺侵略,人口因素的限制可能超乎世人想像。

少子化挑戰東北亞民主國家防衛韌性

同樣重要的是:少子化問題不僅困擾中國,也是東北亞各國共同面對的危機,我國及日本、韓國在總體人口減少、老齡化負擔加重及兵源招募困難上,都面臨嚴峻程度不亞於中國的的挑戰(圖2)。就我國而言,2024年出生人口13.4萬人,不但維持連續九年的下降趨勢,且僅有2015年的63%。而臺、日、韓社會的老年化速度,也比中國更快。就此,Nicholas Eberstadt指出少子化危機將會持續侵蝕東北亞民主國家維持自我防衛力量及區域安全的能力,並且將比過去更需要美國在經濟及軍事上的支持;而美國作為極少數在人口結構上仍然擁有優勢的先進國家,不應僅關注東北亞民主盟邦在國防事務上的投入多寡,也應積極協助盟邦面對少子化的持續衝擊。

南韓人群正在穿越斑馬線。(彭博資料照)南韓人群正在穿越斑馬線。(彭博資料照)

而在人口結構變遷導致物質防衛力量削減的同時,少子化是否也可能影響東北亞民主國家民眾的防衛意志,仍然是值得深思及檢視的問題。事實上,個人價值與婚育意願此消彼長的社會變遷趨勢,並不是決定民眾防衛意志的唯一因素。在同樣面對少子化挑戰的臺灣與中國之間,政治制度的差異、具體國情的不同,乃至於防衛與侵略的角色差異,都有可能對民眾的防衛意志產生不同影響。

另一方面,國民防衛意志的堅定程度也是可以改變及塑造的,美國海軍研究所教授Shannon Houck晚近的研究值得借鑑。Shannon Houck關注比防衛意志的指涉範圍更廣泛的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涵蓋從社會個體到國家的不同層次,以及其在威脅的不同階段的適應能力。Shannon Houck透過對蒙古的案例研究,指出在抵禦強大的鄰國威脅時,建構心理韌性的重要性不亞於強化物質層面的國防能力及社會韌性,而建構心理韌性涉及一系列社會改造工程,包括強化一般民眾對不確定威脅的危機意識,在個人動機、社會集體價值與國家敘事之間建立緊密連結、強化國族認同、在平等原則上落實跨部門合作,以及爭取外部資源與支持,這些作為都有助於中小型國家建立面對外來威脅時的心理韌性。

小結

東亞各國均面對少子化問題的持續衝擊,而由此導致的國力變遷可能牽動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區域安全。在中國、北韓等威脅區域穩定的威權國家,與東北亞民主國家之間,少子化對於軍事實力與防衛意志的影響路徑可能並不相同,但都值得持續關注。與此同時,我國在對外抵抗中國侵略意圖的同時,也需要同時回應國內少子化趨勢的複雜挑戰,更加凸顯出建構全民心理韌性的重要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