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日本3月將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 國防院學者詹祥威點出兩大影響

2025/02/12 13:28

美、日於2021年「利劍」(Keen Sword)聯合演習實施情形。(美國海軍官網)美、日於2021年「利劍」(Keen Sword)聯合演習實施情形。(美國海軍官網)

〔記者陳治程/綜合報導〕為整合麾下陸上、海上、航空自衛隊的指揮管制,日本今(2025)年3月將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並選定首任「統合作戰司令官」南雲健一郎上將,未來將分擔統合幕僚長職責,主掌作戰指揮任務。國防院學者詹祥威分析,統合作戰司令部的出現除代表日方作戰現代化,也有助於日、美軍雙邊互動對等化,強化區域安全局勢。

國防院助理研究員詹祥威今(12)日於專文評析中寫道,日本2023年在政府、學界、智庫乃至各界有志之士偕同下,召開「次世代聯盟會議」(NEXTアライアンス会議),基本專注於日本自衛隊與美國駐日美軍間的「指揮與控制」(C2)關係之推進探討;或許考量議題的敏感及事涉美日安全互動,一系列的討論會議採封閉式、且會後所對外發布的「研究報告」亦以智庫個人研究為形式,取代了集體形式的「政府建言」。

到了2024年中,美日雙邊官方的「外長防長安全保障磋商委員會會議」(2+2會談),延續時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2022年中國為「進逼的威脅」(pacing challenge)基調,為有效因應可能的區域衝突,以及使美日二國在「一體化」與「跨域作戰」的能力上更為協調與彈性,在該會議中雙邊確認前述的會議結論,將對駐日美軍司令部進行結構調整,同時確立了自衛隊內部「統合作戰司令部」的成立,在美日「同盟協調機制」(ACM)以及「共同情報分析組織」(BIAC)等的架構下,該調整能夠有效使美日雙邊部隊實際運作上,就C4ISR、情報即時交換乃至指揮調度等各項作業上更為順暢與對等。

為區域安全、現代化作戰需求而生

詹祥威表示,從美國國防部印太司令部的成立,美日韓三邊對話,乃至確立制訂「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框架」(Tr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Framework)、美英澳的AUKUS,以及美日印澳的QUAD對話等,皆為因應朝鮮半島危機乃至於「中國崛起」所帶來之進逼與挑戰,試圖在西太平洋區域安全上調整、強化雙邊、三邊乃至多邊的安全合作機制。而美日雙邊作為此區域的最傳統且關鍵之雙邊安全盟邦關係,美日同盟基本歷經幾個時期的轉變,美日安全關係從過往主要服膺於優先滿足「美國國家利益」,到前日相安倍晉三任內追求「國家」乃至「美日」關係「正常化」的努力,到確立區域安全之強化乃至滿足雙邊同盟關係,其共同因應目標逐漸轉變為遏止區域衝突發生之可能,並以同盟之姿有效因應重要事態。

美國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日本亞大事務最高外交官浪速博之(Hiroyuki Namazu),以及南韓外交部戰略情報副部長趙坤瑞(音譯),去(2024)年底於日本東京會晤,商談北韓問題。(歐新社資料照)美國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日本亞大事務最高外交官浪速博之(Hiroyuki Namazu),以及南韓外交部戰略情報副部長趙坤瑞(音譯),去(2024)年底於日本東京會晤,商談北韓問題。(歐新社資料照)

朝鮮半島潛在危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提出「軍隊改革與現代化」,以及中國長期對於周邊領土的聲索乃至於對台灣的立場等,皆加深了區域安全的不確定性與挑戰,促使美日在安全合作與共同防衛的調整更為深化、回應更為快速。

海洋、太空、網路與電磁領域,是中國前述「軍隊改革與現代化」的重點,亦是部隊能進行現代化作戰的基本能力構築;日本自衛隊近年亦逐漸理解整合飛彈防禦、防空、太空、網路、資訊、電磁,乃至於離島防禦與三棲作戰等現代化防衛需求之迫切,因此啟動對於「跨域防衛作戰」能力的檢討與改革,並且依據前述研究及2+2會談之結果,設置「統合作戰司令部」將「戰略」與「作戰」二元分立,確立「統合幕僚監部」負責部隊戰略及作為防衛大臣之幕僚、而「統合作戰司令部」負責實際作戰任務指揮的現代化架構,同時解決在未設立以前難以統一對陸海空三隊進行「跨域」統一指揮調度之窘境。

新作戰司令部成立 化解美、日部隊不對等困境

日本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後,未來與駐日美軍溝通、互動機制的變化圖。(國防安全研究院官網)日本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後,未來與駐日美軍溝通、互動機制的變化圖。(國防安全研究院官網)

詹祥威說明,日本過往的防衛架構,實際作戰指揮「以外」的部隊事務,由陸、海、空幕僚監部,以及三位幕僚長監督指揮,關於部隊作戰運用等事務,則由統合幕僚監部及統合幕僚長負責,而其依據單一特定任務性質之需要,組成跨域的臨時性聯合特遣隊完成任務,此種被動性的模式難以因應前述的跨域、迫切之安全挑戰,即便在承平時期對於「救災」任務也難以較具彈性的模式因應。

更重要的是,自衛隊自身特殊的性質,雖具備實際作戰戰力但卻難以現代化「軍隊」之姿面世,而須以「最必要性」的「防衛」需求為核心進行架構調整,此點反映在美日同盟關係的「對等性」之中,雖長期尋求「正常化」與「對等化」,但美日同盟實際運作卻未能如「美韓同盟」般直接以「聯合司令部」的模式針對跨國部隊進行統一、集中的指揮調度,若要依此模式運作將被解釋為違反和平憲法;然在「危急存亡事態」與「武力攻擊事態」的情形,及前述跨域作戰防衛的需求下,如此便形成自衛隊內部無法跨域統一指揮,外部又無法直接與美軍進行跨國統一指揮的雙重困境。

在「統合作戰司令部」成立後一舉解決前述的雙重困境,滿足了2024年美日首腦會議中所提強化雙邊部隊之指揮架構與相互運用性之強化目標,在對美偕同、協調的部分,亦將由「統合幕僚長」一人飾兩角分別應對美軍聯合參謀本部主席與印太司令的情形,轉變為由「統合幕僚長」針對軍事戰略對應「聯參主席」,「統合作戰司令官」就共同作戰部隊指揮對應「印太司令部司令」的相對等情形,而依據2025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的參眾決議,後續駐日美軍司令部亦可能將更名調整為「統合軍司令部」,未來直接與日本自衛隊的「統合作戰司令部」對應。

美、日雙方調整配合 區域任務重塑

該文指出,長期飽受駐日美軍基地問題所苦的沖繩,是美日近期協商及改革的重點,而在前述的首腦會議中雙邊也承諾進行調整;為此美軍基本抽調部分駐沖繩美軍,仍作為印太司令部之下的一份子,重新將其部署於夏威夷。但為了有效維持戰力,並且因應更為多變且彈性的安全威脅,美軍亦將海軍陸戰隊重塑成更為精巧且具行動力的單元,主要在於聚焦可能的區域衝突,並成立所謂陸軍「多域特遣隊(Multi-Domain Task Force, MDTF)」,主要聚焦在建構陸海空、太空與網際等作戰能力的部隊。

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旗下的第12濱海戰鬥團重新調整部署於沖繩,並且專注於情監偵(C4ISR)但同時具備一定程度的海上作戰、後勤支援、前緣綜合威懾以及快速反應等複雜性任務;前述陸軍為突破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而形成的MDTF,是部署於前緣的情報、資訊、網路、電子戰和太空(I2CEWS)等領域的統合性任務執行部隊,並且同時具備一定程度的遠程精準打擊火力,直接配備包含遠程超高音速飛彈、中程防禦飛彈以及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等。

美軍陸戰隊第12濱海戰鬥團的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發射車。(美軍DVIDS網站)美軍陸戰隊第12濱海戰鬥團的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發射車。(美軍DVIDS網站)

前述的統合作戰司令部之設立更是近一步滿足雙邊配合的調整,以圖1的體制安排而言,其總部位於市之谷的司令部初期約由240人組成,其司令官為等同於陸海空幕僚長的4星將官擔任,因此就自衛隊而言統合幕僚長、統合作戰司令官,以及陸海空幕僚長等5人皆為上將、其副官皆為中將;對照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印太司令、海軍部長、陸軍及空軍參謀長、海陸司令及國民警衛局長皆為4星上將,駐日美軍指揮官為中將,基本形成了體制上美日雙邊相互對等運作模式。

總體而言,統合作戰司令部之設立初步為美日雙邊對等的防衛體制形成正向互動,主要為因應多變區域安全挑戰,並且提高雙邊的互通性及協調性;值得關注的是駐日美軍後續的結構調整,以及就沖繩部隊進一步的改革,包含強化海陸空地特遣隊的機動性、指揮現代化與全面性整合等,最重要的是未來與自衛隊水陸機動團以及其他跨部隊的協調合作,在春季可能舉行的美日雙邊軍演中,應持續觀察前述司令部乃至於實際部隊調動指揮的互動關係。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