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少子化衝擊國軍兵源 國防院學官趙宥翔:籲評估女性義務役政策可行性
圖為國軍2023年首梯女性後備軍人召員。(本報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陳治程/綜合報導〕我國生育率持續下滑、去(2024)年為全球最低,既成的少子化趨勢也連帶衝擊國軍兵源;國防部去年送至立法院的書面報告揭露,國軍2018年實施全募兵制後、志願役人數已跌至6年來新低,嚴重影響建軍備戰。對此,空軍駐國防院研究學官趙宥翔呼籲,政府基於未來「非常情形」,可就女性義務役政策展開先期評估,彌補兵源不足並提升國防人資管理效率。
低生育率衝擊人口結構
空軍駐國防安全研究院學官趙宥翔昨(20)日發布專文評析指出,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2024年的總出生和死亡人數分別為13萬4856人、20萬2107人。因此,在整個大環境下,不生小孩似乎已成了台灣人普遍的現況,而少子化和人口老化的衝擊,未來會更加嚴重。
另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的報告,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至少需達2.00,才能維持人口自然更替,確保國家正常運作與發展。然截至2024年,我國仍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若生育率長期低於世代更替水準,人口將以驚人的速度萎縮,進一步影響經濟結構、勞動力市場及社會福利體系。
從出生率的呈現,顯見少子化對我國兵役制度已造成巨大的衝擊(2034、2041、2054年為內政部出生率預測)。
圖為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其中,2034、2041及2054年資料為預估數據。(國防安全研究院官網)
烏克蘭從前蘇聯獨立,2014年起歷經與俄羅斯爆發多次衝突至2022年戰爭爆發,女性軍人均持續參與軍隊任務與行動。紀錄片《烏克蘭:戰爭中的女性》講述俄烏戰爭下,烏克蘭的女性對於兵役的選擇權,雖其可尋求國外庇護,但許多女性仍選擇留在本國並積極參與其中。
基此,歐洲國家因應俄羅斯威脅為例,像是瑞典2010年一度廢除徵兵制,2018年就恢復徵兵,且男女役期9-12個月。立陶宛於2015年起恢復部分徵兵,近期更將全面徵兵。挪威則在 2015年起男女皆服一年的義務役。
圖為烏克蘭武裝部隊女性官兵,隸屬第82空中突擊旅(82nd Air Assault Brigade)。(烏克蘭國防部官方X帳號 @DefenceU)
圖為2023年參與「極光 23」 (Aurora 23)大型聯合軍演的瑞典義務役士兵。(路透檔案照)
女性參與戰爭的程度和機會在不同地區和時代變化多端,而性別是透過個人、組織、軍隊和國家的實踐而創造和重塑的,性別應凌駕於戰爭之上。部分堅決主張不應在待遇上對男女之間設立差別,期望能夠在軍隊中像男性一樣平等地接受培訓和參與各項任務,即使這也可能意味著可能成為戰俘或冒著生命危險參與戰爭。
復徵一年義務役後 可借鏡他國研擬女性義務役
該文進一步陳述,為因應國內少子化趨勢,所可能造成國防人力需求不足或專業不佳之衝擊,前總統蔡英文於2022年12月27日宣布「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主要重點為2005年後出生的役男將役期延長為一年),並提到了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300天的事實,並表達了對烏克蘭人民保護自己國家決心的敬佩。
除此之外,國軍組織編現比逐年下降(2020年起編現比逐年下滑,四年來已減少近10%)及因應面臨少子化衝擊下,或許可審慎考量營造性別友善與平等的軍中文化,並借鏡他國女性義務役制度。其在軍事領域的貢獻,不僅能增加多元性及特長的互補,也能提高人力補充,或許將是未來兵役制度改革的可行政策之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