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軍武圖輯》飛簷走壁、野外存活的「巔峰戰士」 國軍高寒地救援曝光
期末鑑測考驗學員在高海拔地區,因缺氧影響體能與反應能力,也因惡劣氣候(強風、低溫)增加技術操作的困難。(青年日報提供)
〔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台灣的山川地形令人著迷,舉凡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超過260座,但也因此危機四伏、危難事故頻傳,而國軍自2016年起開辦的「高寒地救援訓練班」,就是為了提升山區搜救專業能力,滿足國內救災與戰備任務需求,而這些「巔峰戰士」不只要能穿越惡劣地形、野外求生、判讀方位,還要能搬運傷者移動,其技能可說絕非易事。
國軍「高寒地救援」團隊相較於民間救援單位偏重個人技術與小規模行動,更側重軍事化的團隊合作,強調快速部署及任務達成。
為了提升山區搜救專業能力,滿足國內救災與戰備任務需求,國軍自2016年起開辦的「高寒地救援訓練班」,成就許多「巔峰戰士」。(青年日報提供)
第一階段
首先,基礎訓練的教官會帶領學習「個人繩索技術」與「方位判讀」,課程涵蓋固定點選擇與架設、垂直地障攀降技術,確保學員能在高山、崖壁、溪谷等特殊地形中安全進出,即使身處惡劣環境,仍能保持高度機動性。
國軍「高寒地救援」相較於民間單位,更側重軍事化的團隊合作,強調快速部署及任務達成。(青年日報提供)
此外,訓練亦著重地圖、指北針與GPS應用,強化地形判讀與快速定位能力;期間設有階段性測驗,透過學科筆試與術科實作,評鑑學員個人繩索技術及地圖應用。
基礎訓練的教官會帶領學習「個人繩索技術」,課程涵蓋固定點選擇與架設、垂直地障攀降技術,即使身處惡劣環境,仍能保持高度機動性。(青年日報提供)
第二階段
接著訓場將移至武嶺營區,運用合歡山區周邊高寒地訓場執行「野外求生」、「特殊地形通過」及「特殊地形救援」等課程,學習惡劣環境中的生存技能,包括水源取得、食物搜尋、急救、簡易避難處所建立等,熟練裝備在雪地、冰坡、岩壁等險峻地形中行進的應用。
「方位判讀」訓練亦著重地圖、指北針與GPS應用,強化地形判讀與快速定位能力,以利精準的穿越地形。(青年日報提供)
實操訓練模擬高山救援場景進行吊掛救援、滑輪系統架設等課目。此階段強調實戰演練與團隊合作,學員們在小組中須輪流擔任隊長、架設手、傷患、協助手、岩角手等角色,透過輪流擔任不同角色,學習各職位專業與互相配合的默契。
在武嶺營區的訓場,學員運用合歡山區周邊高寒地訓場執行「野外求生」、「特殊地形通過」及「特殊地形救援」等課程。(青年日報提供)
第三階段
最後,想要成為「巔峰戰士」還需通過期末鑑測時的高寒地區綜合測驗。鑑測主要在合歡山、奇萊山區等地實施,海拔多在3000公尺以上,模擬真實救援情境,考驗學員在高海拔地區,因缺氧影響體能與反應能力,也因惡劣氣候(強風、低溫)增加技術操作的困難,在此挑戰下面對複雜地形,挑戰學員的心理抗壓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與實戰能力。
實操訓練模擬吊掛救援、滑輪系統架設等課目,透過輪流擔任不同角色,學習各職位專業與互相配合的默契。(青年日報提供)
而團隊除了具備專業技術與團隊合作能力外,更注重搜救者在「高寒地區」的環境適應力。學員自身必須具備良好體能、心理抗壓力、在高寒地區能冷靜應變,並體認與大自然共存,才是從事高寒地救援任務的必要條件。
期末鑑測主要在合歡山、奇萊山區等地實施,海拔多在3000公尺以上,學員自身必須具備良好體能、心理抗壓力、在高寒地區能冷靜應變,並體認與大自然共存,才是從事高寒地救援任務的必要條件。(青年日報提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