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為川習會2.0打底牌 中共兩會態度強硬 王占璽:欲先設定對話框架
中共全國政協會議暨全國人大會議(兩會)於11日落幕,中方會後的立場強硬,國防院研究員王占璽分析認為,中國這是藉「兩會」場邊的外交發言,為日後磋商中川習「生日峰會」設定對話框架。(美聯社資照料)
〔記者劉宇捷/綜合報導〕俗稱「兩會」的中共全國政協會議暨全國人大會議於11日落幕,外界關注焦點不僅面對川普2.0的新施政報告,還有會後記者會面對美國的系列外交言論,儘管對美中前景報持不樂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仍提出「奉陪到底」的論述;對此,國防院研究員王占璽分析認為,中國這是藉「兩會」場邊的外交發言,為日後磋商中川習「生日峰會」設定對話框架。
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占璽昨(13)日在國防院網站上發表評析指出,「兩會」期間,中國外交官員對美中關係有許多表述,呈現出當前中國如何看待川普2.0各項政策的效應,以及現階段對美互動的基本立場。與此同時,10日美國《華爾街日報》與香港《南華早報》分別以獨家方式報導,揭露美中兩國已開始就川普與習近平的會面進行磋商,而上述中方外交官的表述,可以視為北京預先為美中元首的交談,設定好互動框架與底線。
「兩會」期間外交官員發言,展現對美強硬態度
王占璽表示,川普自2025年1月20日就任後,迅速推出的各項經貿外交政策,對拜登時期的國際秩序產生強烈衝擊。中國作為川普政府界定的頭號對手,對美中關係的前景抱持謹慎悲觀態度。北京除了對川普加徵關稅的作為迅速採取報復回應外,在甫於3月上旬舉辦的中國「兩會」期間,中國外交系統也積極闡述當前中國對美立場。外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的發言,完整的表述了中國在川普2.0時期,對於國際形勢的認知與態度。圍繞在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提出的「奉陪到底」論述的一系列宣傳與美中隔空交鋒,凸顯中國政府在對美關係上的表態。
兩會召開前夕,3月3日美國以中國是全球芬太尼非法貿易的主要來源國之一為由,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再次加徵10%關稅。3月4日中國發布多項對美反制措施,在同日召開的政協會議上,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表示不論「關稅戰、貿易戰也好,美國開始是以損人開始,最後都是害己告終」。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也批評美國加徵關稅是施壓訛詐與恩將仇報,並強硬表示「(美方)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或者別的什麼戰,中方將奉陪到底。」隨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透過在社群媒體X上的官方帳號,以英文轉發了整段發言,並且將「奉陪到底」翻議為語氣更強硬的「we’re ready to fight till the end」,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也迅速在X帳號上發文強調了最後一句。
俗稱「兩會」的中共全國政協會議暨全國人大會議於11日落幕,外界關注焦點不僅面對川普2.0的新施政報告,還有會後記者會面對美國的系列外交言論。(美聯社資照料)
「兩會」期間的另一個重要場景,是3月7日王毅在「兩會」外交部長記者會上的發言。在這次發言中,王毅毫不保留對美國的批判與質疑,整體調性是硬中帶軟、以硬為主。在芬太尼與美中貿易戰議題上,王毅延續「奉陪到底」的論調,指責川普為「兩面人」,並強硬表示「如果一昧施壓,中國必將堅決反制」。同時王毅也批評美國對中科技管制難有成效。與此同時,王毅又以較小篇幅重申美中之間不應選擇衝突對抗,中國致力追求兩國關係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和緩美中關係預留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也在川普上任後引發國際形勢變遷的背景下,針對烏克蘭戰爭、加薩問題、聯合國問題,以及中國與俄羅斯、歐盟、南南國家與日本等國的互動關係上,表達中國有別於美國的立場。王毅並就此批評川普「美國優先」政策對小國及弱國的衝擊,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安全部署「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此外,在台灣問題上,王毅延續近年中國對聯大「2758號決議」的扭曲宣傳,並表示「台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台灣省。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
對美發言反映中共高層意志,為川習會設定談判框架
「兩會」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場合之一,期間公布的各種政策方針廣受國際關注。中國外交官員在會上及周邊場合的發言自然不會隨意為之。同時,不同層級官員的發言表述,雖然在用詞與強度上略有差別,但表述的內在邏輯連貫一致。換言之,中國外交系統在兩會期間的系列發言,其實是一套經過完整編排的政策論述,而不只是外交官員展示戰狼姿態的隨機事件。進一步來說,這一輪發言的基本調性理應獲得習近平的事前同意,甚至連用字遣詞都可能來自習的直接指示。
中國外交官的發言基本調性理應獲得習近平的事前同意,甚至連用字遣詞都可能來自習的直接指示。王占璽認為,這些言論可以視為北京預先為美中元首的交談,設定好互動框架與底線。(美聯社資照料)
另一方面,「兩會」結束前夕,美中消息人士便透過美國《華爾街日報》及香港《南華早報》,釋放兩國正在為元首會晤進行磋商的消息。兩份媒體揭露的訊息頗有不同,《華爾街日報》稱兩國元首會面可能是6月在美舉行「生日峰會」(川普與習近平皆6月出生),並且強調北京方面對此次峰會頗有期待。《南華早報》則稱川普可能在4月訪華,以落實此前川普稱希望在就職百日內訪問中國的期待。3月12日,《華爾街日報》再對此事追加報導,並且強調習近平對川習會的可能風險仍抱持謹慎而疑慮的態度,但中國仍試圖避免兩國爭端升溫,並積極期待尋求對話機會。這篇最新報導也特別指出在前述3月初因芬太尼議題引發兩國提高對抗程度的事件中,中方在反制作為上相對克制的態度。
在外交操作上,兩種消息內的的差異固然耐人尋味,但消息發布時機的精準掌握,反映出兩國已經將川習會的安排放上議事日程,且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迫切期待。在此一背景下,回頭看在媒體報導川習會消息前幾日,中國外交系統在「兩會」場邊對美議題上的發言,便呈現出這些對美言論其實是有的放矢,也就是藉此對正在磋商中的美中元首峰會,先行表達若干中國政府有意預先設定的談判框架與底線。
簡言之,在「兩會」場邊發言中,中國希望傳達的訊息至少涉及三個面向。首先,台灣問題是首要紅線,中國不可能有所退讓。就此,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再次強調王毅在7日外長記者會上關於聯大2758號決議與「中國台灣省」的論述,反映中國在此議題上論述的定調。其次,中國不放棄與美國對話,但已經為川普2.0下的美中競爭做好準備,在芬太尼、關稅及其他關鍵議題上,既不懼於衝突的發生或升級,也不會選擇退讓或委曲求全。換言之,中國將以「丟掉幻想、準備鬥爭」態度面對新一輪美中互動。其三,在川普翻轉美國全球戰略方針的背景下,中國將持續鞏固既有與俄羅斯及南南國家的合作關係,也在各種議題上追求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同時以此作為後續對美談判的籌碼。
台灣問題是川習會必然議程
中國與美國都將彼此的互動關係視為外交事務上的首要任務,已經排上議事日程的川習會不論何時何地進行,都將牽動國際格局的變遷。近期中國外交系統在對美議題上的表述,究竟是色厲內荏的外交辭令還是意志堅定的立場表態,仍待後續觀察。惟台灣問題作為美中元首對話的必然議題,我方宜密切關注兩國在醞釀過程中的各種交鋒及協商,並積極尋求機會鞏固我國家利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