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烏克蘭自製「博達納」自走砲月產40門 產能匹敵俄羅斯
「伯達納」(Bohdana)輪式自走砲在俄烏前線的接戰畫面。(取自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臉書)〔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儘管無人機在俄烏戰場日益活躍,但傳統火砲的「戰場之王」地位仍難撼動。面對戰損與彈藥消耗挑戰,烏克蘭展現驚人韌性,大幅提升國產2S22「博達納」(Bohdana)自走砲產能,如今產量已達每月40門,不但匹敵俄羅斯還遠優於多數西方國家,成為其持久作戰的關鍵支柱。
富比士雜誌(Forbes)報導,在俄烏戰爭初期,烏克蘭砲兵是俄軍傷亡主因,雖然近期無人機在戰損統計上暫時超越火砲,但砲兵的核心地位並未動搖。烏克蘭國防工業委員會高層透露,烏國現已具備每月生產40門「博達納」155公厘自走榴彈砲的能力。這款2016年開始研發、2022年投入實戰的輪式自走砲,射程逾40公里且具備自動裝填功能。
每月40門的火砲產量堪稱驚人。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報告,這已追平俄羅斯目前各式火砲月產量,遠超過法國「凱撒」(Caesar)輪式自走砲的每月8門,以及德國PzH 2000自走砲每年5至6門。美國貝宜系統(BAE Systems)平均每月僅交付4門M109A7「帕拉丁」(Paladin)自走砲給美軍。
一名烏克蘭士兵操作國產「博達納」(Bohdana) 自走砲,向前線附近的俄軍陣地開火。(路透)為達到每月40門火砲的產能,烏克蘭整合國內製造資源,但一度面臨底盤供應瓶頸。除原配的KrAZ卡車底盤外,烏克蘭引進了自家的Bogdan及捷克Tatra卡車底盤,以支援「博達納」自走砲的生產,甚至開發了拖曳式版本以加速部署。儘管如此,底盤供應仍是限制自走砲產能擴大的主要因素。
根據開源情報網站Oryx的數據(僅計入影像證實部分),烏克蘭平均每月損失約20門各式火砲,實際損失可能更高。如今「博達納」自走砲的產能若能穩定超越戰損,加上國內砲彈生產的推進,砲兵將重拾戰場主導權。
烏克蘭能在俄羅斯入侵3年後持續抵抗,其技術與戰術創新能力功不可沒。除了備受關注的無人機與電子戰,「博達納」自走砲產能的躍升同樣關鍵。每月40門的產量,不僅展現了烏克蘭的工業潛力,更為其在變幻莫測的戰場上,提供了持續作戰與靈活應變的堅實基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