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中國藉商用技術提升軍艦實力 蔡承翰:軍民融合戰略使去中化困難

2025/04/01 19:29

 國防院學者蔡承翰日前發布分析認為,現今中國造船業的成長對全球供應鏈帶來巨大挑戰,外國企業的訂單助長了中國技術蓬勃發展,全球想要抑制中國、達到去中國化恐怕沒那麼容易。(圖片擷取自@Chinadaily_CH的X帳號/來源:新華社)國防院學者蔡承翰日前發布分析認為,現今中國造船業的成長對全球供應鏈帶來巨大挑戰,外國企業的訂單助長了中國技術蓬勃發展,全球想要抑制中國、達到去中國化恐怕沒那麼容易。(圖片擷取自@Chinadaily_CH的X帳號/來源:新華社)

〔記者劉宇捷/綜合報導〕中國的造船業,無論在技術創新與下水速度上,都有著令人驚訝的發展,其中軍民技術的融合與,不但強化了國際競爭力,亦助長了中國軍艦發展;國防院學者蔡承翰就分析認為,現今中國造船業的成長對全球供應鏈帶來巨大挑戰,外國企業的訂單助長了中國技術蓬勃發展,全球想要抑制中國、達到去中國化恐怕沒那麼容易。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蔡承翰,近日在國防院網站發表評析說道,2025年3月11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其報告《造船戰爭:對抗中國軍民兩用的造船帝國》(Ship Wars:Confronting China’s Dual-Use Shipbuilding Empire)中指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在2024年建造的商船總噸位已超越二戰後美國造船業的總產量。同時,外國企業的訂單也助長了中國造船業的成長。這一現象不僅影響全球航運業,更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他也引述CSIS報告中,進一步將中國造船業依風險等級分為四大類,來說明「軍民技術」的潛在融合能力。然而,正如CSIS報告所指出,無論等級高低,中國政府對於造船產業的全面控制,使得任何造船技術皆可能被軍方所利用。外國訂單的大量湧入,則進一步強化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並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供應鏈安全的挑戰。

中國造船產業的分級

蔡承翰引述了CSIS的報告, 根據風險程度,將中國造船產業分為以下四類:

生產所占比重的分子為該等級所生產船舶的總噸位(Gross Tonnage),分母則為所有等級所生產的總噸位總和。

外國買家占生產比重的分子為外國買家訂購船舶的總噸位,分母同樣為所有等級所生產的總噸位。風險程度的差異將於後文分析進一步說明。

在CSIS報告中,中國造船業被依風險等級分為四大類,以此說明「軍民技術」的潛在融合能力;然而,無論等級高低,任何造船技術皆可能被中國軍方利用。(圖片取自國防院評析、蔡承翰製表)在CSIS報告中,中國造船業被依風險等級分為四大類,以此說明「軍民技術」的潛在融合能力;然而,無論等級高低,任何造船技術皆可能被中國軍方利用。(圖片取自國防院評析、蔡承翰製表)

如上表1所示,等級1的造船廠隸屬於中船集團,專門負責建造解放軍海軍所需的主力戰艦,包括驅逐艦、巡洋艦、核潛艦及航空母艦。這些船廠由中國政府直接控制,並透過國家戰略計畫獲得資源優先配置,以確保中國海軍現代化的持續推進。

等級2的造船廠同樣由中船集團擁有,雖然主要從事商業船舶生產,但與軍事計畫保持緊密聯繫,經常參與國防相關研發項目,並獲得中國政府的資助。這些造船廠的技術、人才及基礎設施可隨時轉用於軍事造艦,並可能為解放軍海軍提供關鍵組件或技術轉移,成為中國軍民融合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等級3的造船廠則隸屬於中船集團以外的其他國有企業,平時以商業造船為主,但在國家安全或戰時需求下,可迅速轉為軍事用途,成為中國政府在軍事造船產能上的戰略儲備。

等級4的造船廠由私人企業或外資持有,表面上與中國軍事工業關聯較低,然而,由於中國政府對國內產業擁有高度的法規與政治控制權,即便這些企業並無直接參與軍事計畫,仍可能因中國政策導向或供應鏈整合而被納入軍民融合體系,進一步強化中國在造船產業的影響力。

從上述資訊中,更值得關注的是外國訂單增加所帶來的戰略意涵。根據表1,等級1與等級2造船廠的外國訂單占比分別高達75%與76%。以等級1為例,CSIS報告指出,多數訂單最終流向如滬東中華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等主要軍用造船基地。

此外,報告亦強調,外國企業透過合資企業、技術授權與直接採購等方式,向中國國防承包商提供關鍵的軍民兩用造船技術,協助解放軍海軍突破多項技術瓶頸。

正因如此,CSIS將等級1與等級2造船廠分別評為「非常高風險」與「高風險」,指出外國企業的商業行為實際上等同於透過市場機制補貼中國軍民兩用造艦的成本與技術發展,對全球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即便是等級3與等級4的造船廠主要生產商業用船,風險相對較低,但在中國軍民融合體系持續深化的背景下,潛在風險亦不容忽視。

上述情勢不僅突顯中國造船實力的提升,更關鍵的是,哪些外國企業與中國在造船產業上維持緊密合作關係。CSIS進一步指出,中國造船廠約75%的產品出口至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台灣等美國的盟友與合作夥伴。對台灣而言,根據CSIS的計算結果,長榮海運公司現役船隊中,有15%是由一級造船廠建造,且仍有多筆訂單正在生產中。這些交易不僅為中國海軍現代化提供龐大經濟助力,也使美中競爭的格局呈現出耐人尋味的發展趨勢。

衛星圖像中可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CSSC)子公司的廣船國際(GSI),在龍穴島興建了大量實驗性質的軍民通用船舶,包含前陣子熱議的新型兩棲登陸駁船。(圖片擷取自@AllSourceA的X帳號)衛星圖像中可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CSSC)子公司的廣船國際(GSI),在龍穴島興建了大量實驗性質的軍民通用船舶,包含前陣子熱議的新型兩棲登陸駁船。(圖片擷取自@AllSourceA的X帳號)

中國造船業影響的初步分析

首先就技術層面來看,中國從外國企業獲取關鍵技術不只可以擴充海軍實力。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下也極具競爭優勢。例如:中國從Gaztransport & Technigaz SA(GTT)得到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設計、建造與工程相關技術(LNG carrier desig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是全球能源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在全球供應鏈中,負責將天然氣從生產國運輸至消費國。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上升,LNG的市場需求持續成長,帶動LNG運輸船的設計與建造產業蓬勃發展。因此液化天然氣的穩定運輸對全球國家至關重要。而這也代表中國不僅提升海軍軍事實力,在國際商業貿易競爭上也極具優勢。

此外,正如CSIS報告所指出,美國及其盟友南韓、日本的造船實力正逐漸受到中國的邊緣化影響。而報告同樣強調,日本、德國、法國等民主國家在造船產業上愈發仰賴中國船廠。從全球供應鏈產業的競爭格局來看,民主國家陣營若想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恐將面臨極大挑戰。以造船業的視角而言,過去葉倫(Janet Yellen)曾倡議泛大西洋聯盟深化全球供應鏈產業合作的計畫,恐怕也難以實現。面對此一局勢,美國於2024年12月提出「SHIPS for America Act」,試圖振興本土造船產業,以應對中國的挑戰及未來美中競爭的態勢。

小結

蔡承翰引述CSIS的報告顯示,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已成為影響全球供應鏈安全與軍事平衡的關鍵因素。透過技術轉移與外國企業的訂單,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進一步深化,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備強大競爭優勢。

在全球供應鏈高度專業化且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儘管民主國家積極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然而在能源運輸與造船技術等關鍵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仍使該戰略的落實充滿現實阻力。本文認為,從造船業的視角來看,造船不僅是創造就業的國內議題,更牽涉到國家安全與供應鏈韌性。在全球供應鏈的戰略格局下,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隨著中國造船業的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以及其軍民融合的造船模式日益成熟,美國一方面推動「SHIPS for America Act」以振興本土造船產業,藉此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強化自身競爭力;另一方面,CSIS亦建議美國採取類似關稅的政策,對來自等級1中國船廠的船隻徵收進港費(docking fees)。在川普執政之下,此類政策的推動可預期將加劇美中之間在貿易與技術領域的衝突。

整體而言,美中在全球供應鏈與海權競爭上的對抗,將成為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課題。對台灣而言,在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的雙重考量下,如何提升本土造船技術,並在全球造船產業鏈中取得如同台積電於晶片產業中的戰略地位,將是未來必須關注的重要方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