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代比一代更精進! 紅雀二型、三型無人機樣貌大不同

2025/04/03 16:21

上(3)月19日在台大雲林分部展出的中科院「紅雀三型」小型偵蒐無人機,是2年前首度亮相後首度大改版。(本報資料照,記者陳治程攝)上(3)月19日在台大雲林分部展出的中科院「紅雀三型」小型偵蒐無人機,是2年前首度亮相後首度大改版。(本報資料照,記者陳治程攝)

〔記者陳治程/台北報導〕中科院上(3)月與大學三校簽署無人機園區合作備忘錄,聯手厚植產業人才庫;不過,儀式現場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全新改版的「紅雀三型」無人機。事實上,紅雀三型無人機兩年前就已在其他活動亮相,但之所以稱該機「全新改版」,不只是捨棄二型的發射架設計,動力配置也較前年有大幅調整,使其飛行模式轉換的性能更臻完善。

中科院先前擺出的紅雀三型「原型機」,全機僅設置三組動力馬達,兩組自機身向斜前方延伸,一組則安裝在機尾、可視飛行模式調整推進方向;機首則內挖空間以供光電偵蒐儀掛載,相較最新構型,紅雀三原型機的整體設計則相對簡潔。

2023年於海軍高雄新濱營區開放日展示的中科院「紅雀三型」無人機,可見當年展出時的動力設計、光電儀空間和機體設計都已和目前構型明顯不同。(本報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2023年於海軍高雄新濱營區開放日展示的中科院「紅雀三型」無人機,可見當年展出時的動力設計、光電儀空間和機體設計都已和目前構型明顯不同。(本報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上月帶著新樣貌現身的「紅雀三型」,全機可拆分成六大部件攜行,採用斜置雙垂直尾翼;機首裝有中科院自製的光電偵蒐儀,能感測可見光、紅外線並執行雷射測距,而本次展示機改動最大之處,就在於旋翼馬達的配置。除了機尾一組平飛用的動力馬達,機身前段的馬達數量則比先前多出一倍、安裝於機翼前後,提升垂直起降時的效率和安全性。

2025年版的紅雀三型無人機,全機動力組增加,除機尾一組馬達外,原從機身叉出的兩組馬達改到機翼前,並在機翼後新增一組兩具朝下的動力馬達,精進垂直起降的穩定性。(記者陳治程攝)2025年版的紅雀三型無人機,全機動力組增加,除機尾一組馬達外,原從機身叉出的兩組馬達改到機翼前,並在機翼後新增一組兩具朝下的動力馬達,精進垂直起降的穩定性。(記者陳治程攝)紅雀三型自帶的光電偵蒐儀,具備可見光、紅外感測和雷射測距能力,能執行全天候情監偵任務。(記者陳治程攝)紅雀三型自帶的光電偵蒐儀,具備可見光、紅外感測和雷射測距能力,能執行全天候情監偵任務。(記者陳治程攝)相比2023年版的紅雀三原型機,2025年版的紅雀三將機尾的動力馬達改為定向設計,作為高速平飛模式的推進來源。(記者陳治程攝)相比2023年版的紅雀三原型機,2025年版的紅雀三將機尾的動力馬達改為定向設計,作為高速平飛模式的推進來源。(記者陳治程攝)

紅雀無人機為中科院研發的小型定翼偵蒐無人機、發想源自美軍RQ-11「渡鴉」(Raven)輕型無人機,現配屬海軍陸戰隊「紅雀二型」無人機,為單垂直尾翼的全定翼機構型,機首裝有電動馬達,可以手擲、彈射軌發射,但不具垂直起降能力,由此可見,紅雀系列機型發展近二十年,其升空方式已從人力轉為自力機動,操作效率也已隨著機體設計、作戰性能迭代而演進。

海軍陸戰隊99旅於2023年聯勇操演期間,放置彈射軌部署紅雀二型無人機升空。(中華民國海軍官方Facebook)海軍陸戰隊99旅於2023年聯勇操演期間,放置彈射軌部署紅雀二型無人機升空。(中華民國海軍官方Facebook)

儘管性能改進,海軍陸戰隊目前尚未明確表達採購該機的意願;但中科院院長李世強當時間接透露,紅雀三與同場亮相的「勁蜂」無人機,可望現蹤今年「漢光41號」等實兵演習、接受實戰測評驗證,持續為自身戰力「拼身價」。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