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軍武書摘》戰術的本質:戰場致勝的關鍵,為決策者打造的自學工具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燎原出版」出版《戰術的本質:戰場致勝的關鍵,為決策者打造的自學工具》一書,以淺顯易懂方式簡化分析複雜的戰場指揮。(燎原出版提供)
〔記者吳哲宇/綜合報導〕台海局勢近日逐漸緊張,眾人擔心自身在戰爭的角色,俄烏戰爭或許能予以借鑑,許多無人機、電腦遊戲玩家,都因相關興趣知識而於戰場倖存。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燎原出版」出版《戰術的本質:戰場致勝的關鍵,為決策者打造的自學工具》一書,以淺顯易懂方式簡化分析複雜的戰場指揮,學習掌握所有最必要的戰術知識,相關知識也適用於決策者在各種商場、職場等博弈場合。本報獲出版社授權引用內容,讓讀者如何思考、贏得戰爭。
進化的「作戰原則」
「作戰原則」在這大約100 年間,一直都放在戰術準則的卷首。在此期間,不僅軍事技術突飛猛進、作戰樣貌劇烈改變,軍隊扮演的角色也從維持和平擴大至核子戰爭。為因應這種環境變化,美軍為傳統「作戰九原則」多加了三項原則,使其進化成「聯合作戰原則」。本章要講述的是就算具備普遍、不變特性的原理與原則,也會因應狀況變化而產生改變。
聯合作戰原則
睽違一個世紀調整傳統「作戰原則」
所謂作戰原則(Principles of War),是從人類長達2,600 年的戰爭歷史記錄歸納出來的原則。雖然作戰的原理、原則自古以來便已存在,但將其整理成現今這種「可供學習之形式」的,則是英國陸軍的J.F.C.富勒(J.F.C. Fuller)。
富勒徹底研究拿破崙戰爭,並汲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確立了「八項原則」,由英國陸軍正式採用為「作戰原則」。
美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也採用源於英國陸軍的「作戰原則」,並將之發展為九項原則,傳授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新成立的日本陸上自衛隊。
二十世紀末期,東西方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消失,使得國際安全環境劇烈改變。除了像波斯灣戰爭這種傳統型戰爭(Regular Warfare)算是例外,非正規戰(Irregular Warfare)變得相當頻繁。
為因應國際軍事環境的變化,美軍睽違一個世紀,於傳統九項原則新增三個項目,形成聯合作戰原則(Principles of Joint Operations)。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軍事行動改為以聯合作戰為常態,且必須擴大應對非正規戰(革命、叛亂、武裝起義、騷動、大規模暴動、犯罪、恐怖主義等)與人道支援等,之前的九項原則已不敷使用。
追加的三項原則(抑制、堅忍、合法性),雖然還稱不上是成熟階段,但針對原本奉為圭臬的「作戰原則」進行修改的態度,已經值得給予佳評。今後這十二項原則將會如何定位,值得投以關注。
(燎原出版提供)
目標(Objective)
確立目的、目標,並且徹底追求
明確作戰目標的目的,是確保所有軍事行動都以清晰、果斷且可實現的目標為導向。
目標原則是所有軍事行動的原動力,作戰、戰術層級唯有確立目標,才有辦法讓部隊的各種行動集中力量達成上級指揮官的企圖。
遂行各種任務時,必須要有值得期待的結果,並且明確理解其成効。
當然,戰鬥力並非源源不絕,而是有所限度,因此指揮官必須要能應對
各種狀況才行。
訂立目標時,必須講究能以直接、迅速、經濟的方式達成作戰目的,各作戰則必須對於達成戰略目標作出貢獻。聯合部隊指揮官對於無法針對達成目標提供直接助益的行動,必須盡可能避免。
目標與其講究具體方法,還不如強調應該期待的成果。如此一來,麾下各部隊必須達成什麼項目,就會變得相當明瞭。任務分析會透過5個W(When、Where、Who、What、Why)手法將之明確化。
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達成特定目標、解決衝突,進而為整體戰略目標作出貢獻。為此,就必須時常針對敵方能力與戰意進行破壞。
對於並不一定需要進行破壞的聯合作戰(Joint Operations)而言,在目標的意義賦予上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從作戰一開始就必須明確闡釋目標。
奇襲(Surprise)
奇襲的本質在於出乎意料
奇襲的用意是攻其不備,在敵人意料之外的時間、地點或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起突擊。
奇襲與警戒是兩個互為極端的原則。奇襲主要講求帶給敵人精神上的衝擊,若敵人對於我方採取的行動毫無應對準備,奇襲便告成立。雖然奇襲可以帶來強而有力的衝擊,但卻也只能暫時性的增幅戰鬥効果。
這並不是要讓敵方無法事前察覺即將發生什麼事情,而是要讓敵人知道他們將會措手不及或是無暇應對,這點相當重要。
奇襲成立的要素,包括速度(狀況判斷、情報共享、部隊動向)、有効率的情報活動、欺騙、超出敵人想定的戰鬥力運用(包含使用舊型RPG-7 等非對稱能力)、作戰保全,及戰術、戰法的變化。
奇襲最重要的就是不留時間讓敵人作出反應,為了達成此點,必須設法出其不意,並迅速擴大取得之成果,進而達成目標。「居然還有這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搞定一切便是關鍵。
所謂作戰保全,是指不讓對手摸清我方意圖。
最近幾年,因東日本大震災而起的大海嘯、核電廠事故,及熊本地震、地球暖化帶來的異常氣候、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疫情等狀況不斷出現,這些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出乎意料」。超越對手思考範圍的出乎意料,就是奇襲的本質。
合法性(Legitimacy)
作戰期間仍須維持守法精神及仁義道德
合法性是要讓國家賦予軍隊的任務能夠符合國民支持,必須基於國民意志來實施。也就是說,國民輿論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若碰到明顯損害國家利益或陷入人道危機的情況,就更應該進一步強化一般國民對合法性的認同。而他們的認同與認知,是以確信本國軍隊官兵的生命不會遭受不必要或不經意的危險作為前提。
合法性講究的是在目標達成上必須獲得國際社會同意,採取行動時對於各種團體的要求皆須秉持公正。
為強化合法性,必須限制使用武力、重新編組能夠因應狀況的部隊、保護平民,並確立相關部隊的行動紀律。
●戰爭犯罪
自古以來,戰爭就會伴隨許多殘忍行為,並造成眾多人類犧牲。時至今日,這類行為已經違反國際法,稱為戰爭罪。
狹義的戰爭罪,指的是在戰爭時期嚴重違反戰時國際法的行為,包括軍人違反交戰規則虐待俘虜、使用毒氣(生物、化學武器)或人員殺傷雷等被國際法禁止的武器等。除此之外,「反和平罪」、「反人道罪」也都算在內。
越戰的案例
在越戰時期,失去紀律、道德、人性的軍隊(美國越南派遣軍),在不具明顯戰線、分不清楚誰是敵人的南越全境,曾犯下無差別殺害當地居民的戰爭罪行(雖然美國並不承認……)。
2013 年於美國出版、2015 年翻譯為日文出版的書籍《殺盡一切會動之物》,將越戰時期的戰爭犯罪挖掘出來,活生生血淋淋地詳實描寫。這本書詳細記載美軍士兵在越南做過的各種不法行為與戰爭犯罪,失去健全性的軍隊到底會幹出什麼事情――對於這些事實,不能假裝沒看見。
● 烏克蘭戰爭的案例
現代戰爭的特色之一,就是當地情況會即時向全世界傳播。透過通訊技術的大幅進步與網際網路的普及,當地實況會以照片、影片的形式隨時傳遞至世界任何角落,映入我們的眼簾與耳根子。
烏克蘭戰爭又被稱為「資訊戰爭」,特別是烏克蘭這邊的現地情況,會透過社群網路、推特等各種手段,連日播放電視等畫面,讓我們能夠隨時知曉當地情形與人們的狀況(雖然只有特定地區)。
俄國這邊雖然一直透過總統、外交部長、聯合國大使講出「俄羅斯並沒有發動戰爭,沒有攻擊烏克蘭」這種說辭,但只要觀看電視畫面,就會明白他們的說法根本毫無可信度(俄羅斯不稱其為戰爭,而是叫做「特別軍事行動」)。
俄軍不僅砲擊車諾比核電廠與札波羅熱核電廠,還轟炸公共設施(醫院、學校、避難所、鐵路、工廠等),就連一般民宅都會遭到飛彈、大砲攻擊,使城鎮化作一堆瓦礫。到底是為何要這麼做?真是令人費解。
雖然確認戰爭犯罪必須經過相當程度的檢證,但光是觀看電視播映的那些畫面,就足以確定俄羅斯軍的軍事行動很有可能已經構成戰爭犯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