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援烏克蘭是否耽誤援台?最新報告揭示真相與隱憂

2025/04/09 15:07

我國陸軍向美方共計採購29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資料照,取自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我國陸軍向美方共計採購29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資料照,取自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能否同時軍援烏克蘭、台灣與以色列,而不會耗盡自身武器及彈藥庫?華府智庫「民主防衛基金會」( FDD)一份最新報告指出,目前尚可,但若無重大改革與新投資,美國防工業基礎恐難長期支撐。

美國《防務一號》(Defense One)網站報導,這份題為《民主軍火庫:武裝台灣、烏克蘭、以色列並強化美國工業基礎》的報告,由布羅斯特(Ryan Brobst)與鮑曼(Bradley Bowman)撰寫。報告深入分析了25項已運交或計畫運交給這三方的武器系統後發現,截至目前,「美國援助烏克蘭的行動,並未對運交台灣或以色列的武器系統造成實質延遲。」然而,報告也強調,這只是短期現象。

作者敦促決策者與大眾,不應將美國武器庫存視為固定不變的「儲藏架」,越給越空;而應視為需要持續投入的「肌肉鍛鍊」,唯有增加投入才能強化產能。報告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軍援烏克蘭反而促使美國重新評估武器開發並擴充產能。例如,為滿足基輔與台北對「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的需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已將年產量從俄國2022年入侵前的48套倍增至96套,足以讓台灣訂單的交付時程提前。

但其他武器的增產則面臨挑戰。已停產數十年的肩射型「刺針」防空飛彈(FIM-92 Stinger),因關鍵尋標器零件停產而需重新設計,預計明年才能達成高速生產。另外,雖然聯合距外武器(JSOW)仍在生產,但年產率過低,可能導致台灣在2017年下的訂單,要遲至2027年才能完全交付。該研究評估了各武器供應鏈,將7個評為「強健」,14個「需要關注」,4個「脆弱」。

報告警告:「若無審慎改革與大量新投資,國防工業基地可能無法支撐美國作為民主國家軍火庫的角色。」作者指出,美國國防預算佔GDP比例處於二戰後低點附近(儘管實際金額自2000年已增長48%),加上鼓勵整合的產業政策與偏好「及時」採購的制度,導致供應商過少、勞動力斷層、生產設施不足及供應鏈脆弱等問題。

報告建議,應增加「總統撥款授權」以軍援台灣、與盟友夥伴合作擴大生產、提高國防支出以預先建立庫存、開放更多品項透過「直接商業銷售」(DCS)而非較官僚的「對外軍售」(FMS)管道、提高國會審查門檻以反映通膨、並為國務院設定執行軍售案的期限。

FDD的結論與部分主張應減少援烏、優先援台的觀點形成對比。報告作者鮑曼認為,美國不應削減對烏援助,而應投資擴大本土及盟國的武器產能。他指出,將剛下生產線的武器優先提供給「正在實際作戰的夥伴」,或許才是最佳的威懾手段。卡沃里將軍則警告,中國若攻擊台灣,可能觸發俄羅斯在東歐趁機擴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