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美陸戰隊第12濱海作戰團成軍 沖繩前線抗中添利器
圖為「海軍/陸戰隊遠征艦隊阻絕系統」(NMESIS)於2022年環太平洋軍演(RIMPAC)的擊沉演習(SINKEX)中發射飛彈。這款機動反艦系統,正是報導中提及、第12濱海作戰團未來將接收部署以強化戰力的關鍵裝備之一。(圖:美國海軍)〔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駐日本沖繩的美軍陸戰隊第12濱海作戰團(12th MLR)上月完成最後下屬單位整編,將一支戰功彪炳的步兵營納入現代化前線部隊編制,以因應西太平洋潛在衝突。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報導,作為美軍計劃成立的三個濱海作戰團中的第二個,第12濱海作戰團核心任務是與日本自衛隊協同作戰,尤其針對中國區域威脅。其主要職責包括保護友軍海空力量免受敵方飛彈與無人機襲擊,並在全領域對敵實施打擊。
自2023年由原第12陸戰團改編以來,該團已組建第12濱海防空營、第12濱海後勤營,以及最新由第4陸戰隊第1營步兵單位組成的第12濱海作戰隊。其編制將參照駐夏威夷、主要與菲律賓協訓的第3濱海作戰團。團長彼得艾爾特林厄姆(Peter Eltringham)上校表示,這些營級單位將拆分成「系統的系統、團隊的團隊」,部署到關鍵海上地形。
美軍陸戰隊員在日本北海道進行「堅毅之龍22」演習時,正準備從KC-130J運輸機卸載彈藥。運用如C-130等運輸機進行空中補給,是解決濱海作戰團(MLR)小部隊分散部署後勤挑戰的關鍵手段。(圖:美國陸戰隊)艾爾特林厄姆透露,該團現有約1300名人員,預計2027年達成完全作戰能力時將擴充至2000人。該團隸屬於陸戰隊「前沿部署部隊」概念,部署於第一島鏈內。軍事專家認為,該區域是中國解放軍可能採取行動的熱點,如針對台灣或南海爭議島嶼。
艾爾特林厄姆指出,該團任務是「奪取並防禦海上地形,擴展聯合感測與指管網路,並建立遠程精確打擊火力,支援海域拒止與控制」。他們將在區域爭議海域執行分散式作戰,並與盟友及其他美軍單位整合。因此,訓練重點是熟悉區域環境,並與日本自衛隊在先島群島等地演練,如去年在「堅毅之龍24」演習中於與那國島部署先進G/ATOR雷達。
戰略上,先島群島鄰近台灣,地理位置敏感。蘭德公司資深政治學者霍農(Jeffrey Hornung)分析,濱海作戰團概念有助應對中國對大型固定基地的威脅,但效能取決於分散部署計劃及美日明確協議,否則可能因行政程序延誤失去先機。
艾爾特林厄姆強調,強化與自衛隊互操作性是工作重點,該團核心是「具備聯合與雙邊能力的組織」。後勤保障在分散部署下至關重要,需依賴空中、海上及無人載具等多層次支援。官兵面臨的挑戰是被偵測或攻擊時的生存能力,必須保持彈性並學會在缺乏通聯或補給時獨立運作。
裝備方面,該團正接收最新裝備,包括G/ATOR雷達與「海軍/陸戰隊遠征艦隊阻絕系統」(NMESIS)反艦飛彈。艾爾特林厄姆強調,科技雖能提升戰力,但無法取代決策能力。該團作戰理念是讓難以被偵測的小型團隊執行情蒐、打擊與指管,賦予基層領導者臨機應變的權力,迫使對手做出艱難抉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