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丶台退將撰文直指台灣國防最大困境:軍隊文化失靈
作者認為,台灣國防情勢嚴峻,若無軍隊文化的根本轉變,難以建立真正可靠的嚇阻與防衛力量。(取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與台灣退役將領、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余宗基,16日聯名在專業國防評論網站「岩石上的戰爭」(War on the Rocks)發表一篇觀點文章。該文從作者的角度尖銳指出,台灣在自我防衛、因應中國威脅時,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並非武器或預算,而是根深柢固的「軍隊文化」。
文中指出,儘管台美合作對嚇阻中國至關重要,但許多台灣民眾不僅質疑美國的協防承諾,也對國軍自身的有效抵抗能力缺乏信心。作者認為,這種信心的缺乏,很大程度源自台灣軍隊,特別是軍官團的文化弊病。他們直言不諱地將台灣軍隊形容為「基本上不夠認真」的組織,認為其尚未為戰爭做好實際準備,且台灣民眾對此情況有所察覺。
為支持其論點,文章具體指出了多項作者觀察到的問題。例如,在人力方面,基層戰鬥單位長期缺員嚴重,而行政職位卻相對冗餘,反映出資源錯置。同時,作者也對一年期徵兵能否有效強化前線戰力及應對訓練挑戰表示懷疑。
在訓練層面,作者批評演習多流於形式主義,缺乏實戰化與高強度,導致基層軍士官普遍難以應對現代化作戰需求。此外,文章還點出國軍仍欠缺一套清晰、能指導全局的不對稱作戰準則,後備動員的能量亦有待加強。更深層的問題則在於軍隊與社會之間因歷史、政治及服役體驗等因素所形成的隔閡與不信任感。
文章進一步分析,認為這種軍隊文化失靈的根源,主要在於台灣的軍官團未能與時俱進地因應局勢變化。作者歸納了影響其保守心態的三大文化因素:首先,源自蘇聯模式、強調階級與政治忠誠的黃埔文化遺緒,作者認為這阻礙了創新與聯合作戰思維;其次,歷史與政治因素造成軍隊與台灣社會部分群體產生隔閡,強化了其內部抗拒改革的心態;最後,長期的國際孤立也使得台灣軍隊缺乏外部刺激與新觀念的衝擊,加劇了文化的僵固。
基於上述分析,亨澤克與余宗基建議,改革必須從最根本的文化問題著手,否則投入再多資源也可能事倍功半。他們向台灣新政府及美國提出政策建議,包括:總統賴清德應展現領導決心,要求軍官團進行文化革新;大刀闊斧整頓過於龐大且保守的將官體系;強化文人領軍機制;美國則應將援助重點放在支持文化改革上,而非僅聚焦軍售或預算數字,並協助台灣制定明確的不對稱作戰藍圖。
亨澤克與余宗基總結其觀點認為,台灣國防情勢嚴峻,若無軍隊文化的根本轉變,難以建立真正可靠的嚇阻與防衛力量。在他們看來,解決文化問題,是台灣國防刻不容緩的核心課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