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美援僵局 歐洲砸錢挺烏克蘭「伯達納」神砲產能飆升
烏克蘭「伯達納」(Bohdana)輪式自走砲,在烏東戰場上發射155公厘榴彈砲。(圖: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烏克蘭西部深山,一門巨大的綠色榴彈砲轟然開火,聲震雪嶺村落,遠方山脊騰起蕈狀黑煙。這是烏克蘭自主研發的「伯達納」(Bohdana,烏克蘭語「上帝所賜」之意)自走砲通過關鍵測試的畫面。援助前景不明的陰影下,基輔正全力提升國防自主能力,這款本土火砲已成其戰略核心。
《華盛頓郵報》報導,這是烏克蘭首款採用北約標準的155公厘自製榴彈砲,戰爭爆發後產能大幅提升,從2023年每月生產6門,預計2025年將提升至每月逾20門。歐盟也於4月宣布,將動用凍結俄羅斯資產的利潤,撥款10億歐元(約新台幣370億元)擴大「伯達納」生產線。
這項決策象徵歐洲援烏策略的重大轉向,未來一年計劃投入逾200億歐元(約新台幣7397億元)於烏克蘭國防產業,從傳統軍援轉為本土軍工投資。歐盟駐烏大使瑪特諾娃指出,此舉節省後勤成本並促進烏國經濟,更具效率。
一名歐洲官員向《華盛頓郵報》表示,直接資助烏克蘭軍工業是更實際且經濟的選項,也有助北約從實戰中測試無人機等新技術。他強調:「烏克蘭的實戰經驗讓我們獲益良多。」
「伯達納」射程達40公里,不僅提升戰場火力,也減少對外依賴。儘管無人機在戰場上日益活躍,傳統火砲依然在壓制敵軍、遲滯推進等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初期由西方提供的榴彈砲曾有效遏止俄軍,如今烏克蘭本土火力正接棒成為主力。
國防採購局長朱馬季洛夫(Arsen Zhumadilov)表示,「伯達納」目前已有85%零件實現國產化,年底前將達95%,並稱「烏克蘭自走砲產量在歐洲無可匹敵」。
歐洲也正強化與烏克蘭軍工業的整合。德國防長皮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稱這是「雙贏」,歐洲能藉此獲取實戰經驗。前德國官員蘭格則指出,將烏克蘭高效的國防系統納入歐洲防衛網,有助提升整體安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