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ATACMS更致命?烏克蘭「游隼」飛彈性能優越 俄急打擊因應
烏克蘭「游隼」(Sapsan/Hrim-2)戰術飛彈系統,攝於2018年基輔獨立日閱兵預演。 (法新社資料照)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俄羅斯國防部19日首度公開承認,烏克蘭自主研發的「游隼」(Sapsan,亦稱Grom-2)短程彈道飛彈已構成日益增長的威脅,並宣稱已成功打擊其測試場與掩護的防空系統。此舉間接證實,這款烏克蘭國產武器已對俄軍形成實質挑戰。
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報導,俄國防部聲稱動用精確武器與無人機,摧毀了「游隼」測試場及挪威製「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SAMS)。
由烏克蘭南方設計局等機構研發的「游隼」,是一款單節固體燃料飛彈,可載500公斤彈頭,射程估計達50至500公里,甚至可能更遠。其設計旨在取代日益稀缺、已停產的美國援烏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
「游隼」計畫始於2006年,目標是替換蘇聯時期舊款飛彈,但曾因資金問題延宕,至2014年俄烏衝突後才加速推進。為符合國際管制,「游隼」的出口版本(獲沙國資助)射程受限。其關鍵優勢在於採用「航空彈道」飛行路徑,可中途變軌以規避俄S-300/S-400等防空系統,據稱精準度(CEP約20公尺)優於俄製伊斯坎德(Iskande)飛彈,且體積更輕巧。
儘管俄軍自入侵以來多次空襲其生產設施,烏克蘭仍持續開發。俄國防部宣稱,烏軍自2023年春季起已多次使用「游隼」攻擊俄佔區(尤其克里米亞),俄方曾數次宣稱攔截,隨後報導一度中斷,顯示可能因技術問題或俄方打擊而暫停部署。
然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去年11月宣布已生產首批百枚國產彈道飛彈(普遍認為即「游隼」),標誌其達到可作戰部署的成熟階段。此後不久,俄軍便報告了打擊「游隼」發射車的行動,進一步證實其已投入實戰。
分析指出,「游隼」賦予烏克蘭獨立的遠程打擊能力,降低對西方軍援依賴。與外國系統不同,「游隼」可持續升級,適應俄軍反制措施。若大規模部署,其威脅或甚於ATACMS,因目標選擇不受美國限制,這點顯然令俄方高度關切。
不過,「游隼」的量產部署仍面臨挑戰,尤其可能依賴西方關鍵零組件。若烏克蘭無法在有利條件下與俄和談(尤其面臨可能的川普政府壓力),零組件來源恐中斷。此外,精確打擊亦需西方情報偵察(ISR)支援。因此,無論使用何種飛彈,華府仍掌握相當戰略籌碼,但對克里姆林宮而言,單純寄望美國政策轉向,無疑是高風險的賭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