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台灣推進「豪豬戰略」 增加中國侵台痛苦
《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領導人已開始緊急調整防禦體系,以因應中國可能在2027年侵台行動。圖為澎防部戰車部隊於去年「漢光40號」實兵演習期間,進行實彈射擊操演。(資料照,澎防部提供)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針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要求解放軍做好2027年攻台的準備,《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領導人已開始緊急調整防禦體系,準備因應中國可能在2027年侵台行動,背後的原因在於台灣必須堅守以爭取足夠長的時間,直到美國能夠出手相助。
報導說,台灣計劃放棄長期以來以因應傳統戰爭為重點的防禦準備,加速推進「豪豬戰略」,以建立新的不對稱防禦能力,目的在讓中國解放軍在進攻前三思;如果此舉未能奏效,台灣的目標是能夠造成足夠的痛苦,拖慢中國的腳步,同時爭取來自美國的援助。台灣軍事改革的速度可能會左右北京當局是否決定進攻,以及能否成功奪取台灣。
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華府智庫「民主國家防衛基金會」(FDD)高級主任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表示:「 台灣正在政策、採購和人員這三個方面提升軍事準備,但這需要5到6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他們需要儘快在其中每個方面都行動起來。」
目前,台灣用於偵察、威懾和擊退中國進攻的一些工具手段,包括雷達、防空系統、反艦飛彈、水雷、無人機和攜型式武器。許多軍事專家表示,中國目前尚未準備好克服入侵台灣的地理和軍事障礙,但中國最近進行模擬封鎖台灣的軍事演習,台灣方面擔心這些演習可能是解放軍進攻的前兆。
此外,在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台灣需要加強自身防衛之後,台灣總統賴清德已經表明,正採取足夠的行動,值得美國在中國發動進攻時進行軍事干預。台灣國防部也說,外國軍事援助是台方加速提升防衛能力的幾種途徑之一,並非唯一選擇,也強調秉持「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原則。
目前台灣的目標是建立多層沿海防禦體系,以抵禦兩棲進攻,這涉及到儲備新武器,擴充和訓練能夠使用這些武器的軍隊。台灣海軍正在組建一個濱海作戰指揮部,象徵著防衛重心將從掌握制海權轉向抵禦外軍入侵,這種總體方針被稱為「豪豬戰略」,即在全島建立多個抵抗點,以威懾並重創規模超過己方的對手。
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在今年3月發表的一份防衛藍圖中寫道:「運用不對稱思維及堅強軍事實力,挫敗北京霸權的野心,讓中共認知武力奪台的企圖與行動,不僅須付出高昂代價,且將無功而返。」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東亞戰爭與戰略學教授帕塔拉諾(Alessio Patalano)表示,使用採購成本更低、部署速度更快的武器將是抵禦中國進攻的關鍵。
台灣的防禦方針部分受到烏克蘭在抵禦俄羅斯入侵時取得成功的啟發。台灣計劃在5年內向國內公司採購超過3200架無人機,以提高本地產能,這與烏克蘭採購本土製造無人機的做法相似。台灣陸軍去年開設了一所學院,教導士兵如何操作無人機。
從烏克蘭得到的另一個教訓是,武器和彈藥可能很快耗盡。如果中國把台灣包圍起來,台灣的地理位置將使補給面臨挑戰。
但《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的新戰略面臨的阻礙相當大,包括做為文人部長的顧立雄必須面對一個長期致力於準備常規戰爭的傳統軍方體系。此外,川普和美國政府官員曾暗示,台灣應將國防預算占GDP比提高至10%,這個要求對於台灣來說難度很大,賴清德總統今年3月宣布,將把國防預算占GDP比提高至3%,卻面臨立院在野黨杯葛。而採購用於不對稱衝突的更小、造價更低的武器,也可能使台灣更難滿足這一要求,而台灣還面臨兵源短缺問題。
倫敦國王學院的帕塔拉諾說,台灣軍隊「的戰備水準和專業能力,將只會取決於台灣人民和台灣政治精英的防衛意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