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未來有更多飛彈! 前營長示警:資訊鏈先整合才能真正發揮戰力

2025/05/13 20:21

從近期印巴衝突可發現,即便擁有各式先進的單項武器,沒有整合式的全盤規劃與資訊共享,再新的裝備仍然不堪一擊。圖為本週海馬士火箭射擊。(資料照)從近期印巴衝突可發現,即便擁有各式先進的單項武器,沒有整合式的全盤規劃與資訊共享,再新的裝備仍然不堪一擊。圖為本週海馬士火箭射擊。(資料照)

〔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從近期印巴衝突我們可以發現,即便擁有各式先進的單項武器,沒有整合式的全盤規劃與資訊共享,再新的裝備仍不堪一擊!而台灣作為飛彈大國,同時混雜了大量國造及美製新武器,在面對解放軍在印巴衝突中所演示的情報資訊鏈共享戰術,前軍退飛彈專家周宇平就點出,台灣若要達到真正的聯合作戰整合,那麼建立自主資料鏈刻不容緩。

印巴衝突之於台灣的啟示

在印巴的空中交火中,巴基斯坦空軍成功運用地面雷達、預警機與戰機之間的戰術協同,展現出其成熟的電子作戰與戰場感知能力,其背後所依賴的資訊鏈路技術,正是來自中國解放軍所提供的援助。解放軍近年將其視為提升「聯合作戰效率」與「精準打擊能力」的核心技術,因此,整合性數據鏈成為戰場上即時資訊共享的關鍵基礎,也與作戰成功率有極大關連。

而反觀我國,雖然擁有部分美製F-16戰機搭載Link-16資料鏈,以及愛國者飛彈系統、海馬士火箭系統,與位於樂山的「鋪路爪」(AN/FPS-115)雷達等,但包含非美系的幻象2000、自製經國號戰機及各型本土飛彈系統、雷達陣地、指揮作戰中心等,迄今尚未能全面導入美軍的標準化或自製的資料鏈協議,這導致了跨平台之間資訊傳遞受限,難以達成真正的聯戰整合,形成嚴重戰力落差。

圖為美製「愛國者三型」飛彈的通信及雷達車組架設。(資料照)圖為美製「愛國者三型」飛彈的通信及雷達車組架設。(資料照)

台灣自製資訊鏈架構參考

曾任愛國者飛彈營營長、參謀本部飛彈指揮部計畫處長的周宇平指出,相比現在陸續獲得的新式武器,國軍更需自製資料鏈系統,發展具策略、架構的戰場通訊整合,建立自有資料鏈路系統不僅是強化戰場通訊效率,更是國防自主化的必經之路;而國軍欲要順利發揮聯合作戰計畫這是刻不容緩的方向!

周宇平表示,有鑑於目前多型本土研製武器尚未整合統一鏈路架構,他建議國軍可依以下順序建立自主資訊鏈系統。一是「明確定義作戰需求與鏈路架構設計」,二是「建立本土加密與認證模組」,接著三是「模組化設計與協議轉換層」,最後「結合國內通訊技術能量與產業鏈」,以完成需求、加密、整合與運用的綜合型平台。

在明確作戰架構需求方面,首先要區分不同應用場景,例如:空對空、空對地、艦對艦、地對空、三軍聯戰等;再規劃如目標資訊、座標更新、指管數據、武器彈道等資料的需求傳輸內容;最後再確定所需的性能參數,比如:傳輸速率、延遲容忍、節點數、最大傳輸距離與頻寬等,建立明確作戰需求圖像。

圖為我國中科院所自行研製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資料照/國防部提供)圖為我國中科院所自行研製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資料照/國防部提供)

其次加密階段,可導入國產密碼演算法與硬體加密元件,實施驗證、識別、抗干擾跳頻與干擾回避等演算技術。至於模組化硬體與韌體架構,目標支援與現有系統(如Link-16)之協議對接,確保漸進整合性,預留接口支援AI輔助決策與無人載具通訊模組升級空間。而後續傳輸方面,國防部也可與民間廠商合作,再符合軍用規範下,優先建構可實作於飛彈、指揮所、雷達站、地面載台等節點之傳輸系統。

中國資訊鏈威脅不容小覷

周宇平強調,「戰略自主的基石,從自製資訊鏈路開始」。中共正透過「國網」(GW)與「千帆星座」等萬顆衛星組網計畫,打造全球衛星通訊網絡,強化戰略級通訊與資料傳輸冗餘,配合AI決策模組與蜂群式無人機戰術,建構其「智能化作戰」能力架構;而戰術應用方面更已進入「感知分離」階段,例如第五代殲-20戰機可被動接收其他雷達目標資訊並實施精確打擊,這個構想在這次印巴衝突中,已得到初步戰果。

面對日益複雜的區域安全局勢與多變戰爭樣態,資訊主導權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國軍唯有掌握自製、安全、可控的多平台資訊鏈路,才能真正建立三軍聯戰協同作戰的勝利基礎,並擺脫對外部商源與技術封鎖的依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