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自製無人機有成效 拓展至駐歐美軍設實驗室
美國陸軍「衝刺計畫」穩步行進,自101空降師年初與陸軍物資司令部(AMC)開啟部隊自製無人機計畫後,該計畫現正推廣擴大至駐歐美軍。(圖取自DVIDS)
羅添斌/核稿編輯
〔記者吳哲宇/綜合報導〕美國陸軍「衝刺計畫」穩步行進,自101空降師年初與陸軍物資司令部(AMC)開啟部隊自製無人機計畫後,該計畫現正推廣擴大至駐歐美軍,駐義第173空降旅,近期設立無人機實驗室,由官兵親手打造、組裝與訓練「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避免冗長採購程序,迅速建立部隊作戰所需裝備。
美軍表示,無人機實驗室由第173空降旅,以及隸屬第414承包支援旅的專業人員合作,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無人機的機身與相關零組件,並由官兵親手組裝,打造出低成本、外型緊緻,且具作戰效率的FPV無人機。
不同於動輒數百萬美元的軍規無人機,每架無人機成本約1千美元(約新臺幣30480元),這些可由單兵攜帶部署的無人機,能進行各式困難動作,執行潛入敵方戰壕,及根據操作員指示打擊目標等任務。而參與無人機實驗室的官兵,除親手打造無人機,也學習編寫飛行系統軟體,「從裡到外」打造FPV無人機,藉此快速部署關鍵無人機戰力。
第173空降旅「刺刀創新小組」成員羅伯茲中尉表示,藉由建立無人機實驗室與生產線,有助免除曠日廢時的採購程序,而參與其中的官兵對此充滿興趣,許多人從媒體上看到烏克蘭部隊操作FPV無人機的畫面,也希望深入了解製造與操作無人機的能力。此外,該實驗室也設計為期15天的無人機操作課程,培訓士兵學習FPV飛行的理論與實務。
西點軍校現代戰爭研究所去年3月發布報告指出,中俄已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小型無人機,美軍應急起直追,為基層單位採購大量消耗性無人機,並加速推動實際測評、編寫教範、操作程序與戰術,進而提升班排級單位的作戰能力。
對此,美101空降師首先採取應對計畫,除讓官兵試驗自行製造無人機,更計畫組建情報、通信和工兵三個營,專職利用無人機攻擊敵人。該師目前每週約能生產10架重量低於9公斤的第一類小型無人機,生產流程採分工合作,由伊利諾州的岩島兵工廠利用3D列印製造機身骨架,再運送至賓州的托比哈納陸軍機廠進行電子設備的整合組裝。
若初步已證明小規模生產技術上可行,預估陸軍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做出最終決策。一旦決定擴大生產,技術路線可能從目前的3D列印,轉向產能效率更高的「射出成型」,月產量有潛力一舉提升至一萬架規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