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損千輛戰車 反思新戰法:分散隱蔽、小部隊支援
一輛隸屬烏克蘭陸軍的豹2A4(Leopard 2A4)戰車,車身披覆著偽裝網。面對無人機的致命威脅與先前重大的戰場損失,烏軍正重新思考此類重型裝甲載具的運用方式,使其更趨隱蔽,並轉向扮演更謹慎的火力支援角色。(圖: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
羅添斌/核稿編輯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富比士雜誌(Forbes)13日報導,在俄羅斯無人機的攻擊與威脅下,烏克蘭損失超過千輛戰車後,正深刻反思這種重型武裝載具的戰場定位與使用方式。戰車開始採取更隱蔽、分散的部署,並以較小單位行動,扮演輔助角色。
烏克蘭國民警衛隊指揮官皮夫年科(Oleksandr Pivnenko)將軍上週宣布,其部分精銳旅已接收德製豹1A5(Leopard 1A5)及豹2A4(Leopard 2A4)戰車。他表示,這些四人操作的戰車「已在實戰中證明其效能」,兼具高機動性、火力與可靠性。42噸的豹1A5配備105公厘主砲,較重的61噸豹2A4則擁有120公釐主砲及更佳防護。
尚不清楚哪些國民警衛隊單位將獲配德製戰車,但一般推測,12個所謂的「進攻衛隊(offensive guard)」旅將優先換裝。這些旅雖由邊防、聯邦警察等內部安全部隊組成,但其訓練與裝備標準與陸軍、空中突擊部隊及海軍陸戰隊相當。
此次國民警衛隊的裝甲升級,並非烏克蘭整體裝甲部隊的擴編,而是配合無人機時代下戰車作戰準則全面調整的一環。在大量戰車遭俄軍無人機摧毀後,烏克蘭領導層意識到,這些重型載具必須改變作戰模式才能在無人機無處不在的戰場上生存。
戰車組員被要求極度謹慎作戰,大部分時間需隱藏於穀倉、車庫或掩體內,僅在短暫出擊發射數枚砲彈後迅速返回掩蔽。華府智庫「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分析師大衛·基里琴科(David Kirichenko)稱此為「謹慎戰車的新時代」。
戰車的角色更趨近於謹慎的砲兵,而非昔日勇猛的近戰突擊載具,其重要性相對降低。烏克蘭陸軍正改組其戰車單位,現有的四個現役戰車旅(每旅最多百輛戰車)可能解編。由此釋出的數百輛戰車,包括盟國提供的240輛豹1A5與豹2A4中的一部分,將分配給步兵旅、機械化旅及新成立的多旅級軍團下轄的各30輛戰車營。
烏克蘭的戰車正於戰場上分散部署、隱蔽行蹤以躲避無人機偵察,同時也在軍隊結構中分散,更多扮演支援而非主導角色。最終目標是建立一支規模略小,但更適應當前戰爭型態的戰車部隊。削減戰車單位不僅是作戰準則的需要,也有助於解決前線步兵短缺的棘手問題。透過減少送往戰車學校的新兵,軍方能將更多人力投入步兵訓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