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月南海動作頻頻 國防院學者詹祥威:政治意涵反制菲美日

2025/06/23 14:01

菲律賓漁業局船隻巴格布阿亞拿督號(BRP Datu Pagbuaya,圖左下)去年12月在南海爭議水域,遭中國海警船(右上)以水砲驅趕。(歐新社檔案照)菲律賓漁業局船隻巴格布阿亞拿督號(BRP Datu Pagbuaya,圖左下)去年12月在南海爭議水域,遭中國海警船(右上)以水砲驅趕。(歐新社檔案照)〔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中國解放軍本月在南海實施數場實彈射擊演訓、海空聯合巡航,引發周遭國家關注。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詹祥威分析,這些演訓基本上延續對美國、菲律賓,以及日本、菲律賓在區域聯合行動的反制;雖然中國實彈演訓緊鄰於海南省12浬內,但考量該地是中國海軍重要綜合保障基地,其演訓有高度政治意涵。

原文「中國南海實彈演訓之戰略意涵分析」刊登於國防院網站即時評析專區,由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詹祥威撰述,本報獲國防院同意全文轉載)

6月16日,中國海事局公告於6月18至20日,於「南海」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就在公告前一日,6月15日,日本、菲律賓2國在呂宋島周邊進行反潛演訓,根據日媒「共同社」公布之畫面,可見菲律賓海軍艦載直升機於日海上自衛隊「高波號」進行機降訓練。此外,6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亦在南海組織「海空聯合巡航」;單就近日諸國在南海的互動,顯見此次海事局公告之「實彈演訓」有其意涵,本文試析。

宣示主權、強化存在

4至5月間,中菲甫於南沙群島「鐵線礁(Sandy Cay)」發生衝突,雙邊除各自登島外,3002菲國公務船與21559中國海警船發生碰撞事件,中國海警執法人員依據公告之《海上交通安全法》與《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對菲船隻採取管控措施,並登礁查證處置」。此為繼2024年8月,雙方海上衝撞造成船身破洞後的再次重大碰撞事件。

而自2024年8月至2025年5月間,中菲雙方皆加大在黃岩島(民主礁、Scarborough Shoal)周邊的執法行動,藉此「強化存在、挑戰聲索」,但相較而言中國的行動顯然更具持續性與挑戰性,數據表明中國海警與相關公務船在此區的活動,2025年前五個月的每月平均有95船天,幾乎是2024年8月至12月期間平均48船天的兩倍,此也導致中菲2國在此區至少每月有12天產生海上遭遇的情境。

加以,4至5月間美菲於南海進行海巡與海空軍的聯合演訓「海事合作行動(Maritime Cooperative Activity, MCA)」,中國當時亦對外發布「南海部分海域進行實彈射擊」同時派遣海警直接登上「鐵線礁」展示其國旗。此外,美國海軍在2025年6月也持續在南海活動,如「尼米茲(USS Nimitz, CVN 68)」航母在6月6日於南海進行飛行作業,以及「柯蒂斯(USS Curtis Wilbur, DDG 54)」驅逐艦亦於6月13日在南海進行補給作業,當美國持續挑戰中國南海聲索,強化存在,聯合菲律賓、日本等國家大於此區域的行動時,中國顯然必須持續的做出相對回應,進行「主權宣示」之作為。

調整例行訓練、釋放多重訊號

「實彈演訓」通常是解放軍例行訓練計畫之一部,且就軍種間,如海警與海軍,以及南部戰區而言,此既定演訓用以強化整體戰備水準,同時搭配加大常態化存在,對此區主權加強聲索。但另一方面,南海實彈航行警告與禁航區的畫設,更是中國宣傳戰的慣用手法;在前述4-5月回應美菲演訓時也做出同樣宣告,旨在藉由即時性回應、更頻繁的演訓,強化對爭議水域的實質掌控,並且逐步改變此區之現狀。

此次的演訓公告時機,基本延續前述「美菲行動」的反制,做為對日菲聯合行動的反制與示警,更是為後續進一步加大對中菲爭議水域有效壓制的準備,以阻止、平衡菲律賓「援引外力」,挑戰中國南海聲索的嘗試;而就在宣告實火演訓後,菲國已於19日由漁民通報菲國海巡,發現至少50艘中國海上民兵船於「鱟藤礁(易洛魁礁,Iroquois Reef)」周邊集結,若此資訊為實,顯見中國正或為後續行動進行整備。

另一方面,若搭配遼寧號與山東號航母於2025年6月12日首次同時在西太平洋進行「雙航母編隊」演練,伴隨多艘驅逐艦、護衛艦及補給艦等,一方面中國正加速驗證新裝性能、提升遠洋作戰能力,二方面則就戰略面,同時以軍事與政治意圖對外釋放強硬訊號,並展示中國自身能更熟稔的多層次運用戰略與戰術工具對既有現狀進行挑戰。

雖此次公告之實彈演訓區域緊鄰海南12海里內,但海南是南部戰區海軍重要航母「綜合保障基地」,做為入侵台灣與控制南海的重要據點,其實彈演訓有其高度政治意涵。

戰略戰術工具齊備、彈性運用達成政治目的

按整體中國規劃之海上工具,海上民兵負責低強度、灰色地帶等襲擾行動、製造周邊動盪乃至意外;海警則執行執法與準軍事任務,甚至必要時依據前述法令與規範支援海上民兵與海軍;而海軍則提供「高端作戰」與「戰略威懾」之戰略目標,形成「低-中-高」層次的立體作戰模式,主要如前述依據當時的戰略環境與整體安全情勢變化交互運用。而自2024年以來,海警與海軍在演習中的聯合行動增加,顯示中央軍委會(CMC)對「多軍種協同」的指揮能力有所提升。

此外,4月與此次的實彈演訓,其意涵在將例行訓練與當前地緣政治與戰略環境緊密結合,並且預留了可操作的空間;其演訓地點選擇鄰近海南島,使其具備例行訓練之特質;但同時「實火演訓」與公告的時機點,顯然主要回應國際情勢之研判,與強化中國對此區「有效控管」的政治態勢,無論對內展示決心、對外強化主權聲張與提升威懾,都可做為後續彈性行動的基礎。

過去48小時,無論在俄烏戰場或以伊衝突皆有持續性變化,中國則一方面強化第一島鏈線後端的戰略存在與挑戰,同時加大對三海連動的掌控與主動,平衡區域行為者聯手反制的嘗試;雖短期內仍維持於熱平衡的態勢,但仍須謹慎觀察前述其他地區的戰略環境變化,是否影響與衝擊中國在印太前緣的後續戰略佈署與挑戰行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