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司令矢野一樹談潛艦戰略 台灣成第一島鏈焦點
矢野強調潛艦在阻止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他指出,只要美國與盟友掌握水下優勢,中國便無法自由使用第一島鏈內部海域。圖為日本潛艦。(路透)
〔駐日特派員林翠儀/東京7日報導〕日本前海上自衛隊潛水艦隊司令官矢野一樹,今天以「對中抑止戰略上的潛艦重要性」為題,在淡江大學發表視訊演說。矢野強調潛艦在阻止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他指出,只要美國與盟友掌握水下優勢,中國便無法自由使用第一島鏈內部海域,等同瓦解其A2/AD戰略,並有效達成嚇阻。
不過,矢野也估算,2035年中國的潛艦數量將從現有約65艘提高到80艘編制,而美軍在太平洋部署的潛艦可能降至30艘以下,要加上日本、澳洲、英國和台灣,才能達到70艘勉強中國抗衡,為維持美國及盟國的水下優勢,日澳增強潛艦兵力不可或缺。他指出,從當前情勢來看,日本潛艦部隊應考慮的不只是數量增加,更應在質量上升級,也就是說,「日本已到了應該決定擁有核動力潛艦的時機」。
矢野曾任海自潛水艦隊司令官,2013年以海將退役後曾進入建造潛艦的三菱重工擔任顧問。2023年矢野在日本的政論節目上,曾對「海鯤號」給出「略優於日本潛艦」的高度評價。這次受邀在淡大發表視訊演說,從最粗淺的潛艦知識,到潛艦在第一島鏈攻防戰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鉅細靡遺進行解說。
矢野指出,中國的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主要是掌握第一島鏈內部海域的制海權,並於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擊潰敵軍兵力。但因中國在第一島鏈上並無領土,所以第一島鏈反而成為中國向外洋擴張的障礙。因此,中國必須突破障礙,而美國及其同盟方的首要任務就是阻止其突破。
矢野指出,當前這場對抗的焦點正是台灣。美國在2019年退出「中程飛彈條約」,由於射程500~5500公里的中程飛彈,對於美國本土防衛並非必要,這顯然是為強化第一與第二島鏈防禦所採取的措施,也即是為防衛日本與台灣所作的準備。
由於中國發展DF-21D反艦彈道飛彈,對美軍航艦構成極大威脅,美國早在10年前就明言不會讓航母進入該飛彈射程範圍內。這顯示,一旦戰爭爆發,大型水面艦艇將難以在第一島鏈周邊海域自由行動,美國航母也難以即時支援日本與台灣。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作戰兵力將不可避免將以潛艦為主。
美國的「第三次抵銷戰略」(Third Offset Strategy)將「水下優勢」列為核心優勢之一。只要美國與盟友掌握水下優勢,中國便無法自由使用第一島鏈內部海域,等同於使其A2/AD戰略瓦解,並有效達成嚇阻。
矢野也提到美國和盟國潛艦部隊在太平地區的任務分擔,美國核潛艦負責戰略核嚇阻、臨近中國本土擊破海上兵力,以及必要時對中國本土進行打擊。盟國潛艦在第一島鏈周邊擊破敵方海上兵力、封鎖中國海上交通線、限定目標對地攻擊,在區域任務上,日本負責東海地區及應對北韓、澳洲負責南海地區,台灣潛艦預估將集中於本島周邊海域防衛,難以分擔其他任務。
不過,矢野也不諱言提到,與美國擴建造艦能力相比,中國核動力潛艦年建造能力已居世界首位,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矢野列出中國與俄羅斯、北韓在亞太地區目前與2035年的潛艦擁有狀況預測。中國目前約有65艘潛艦,2035年將擁有包括新型戰略核潛艦在內的21艘核動力潛艦,目標是建構80艘潛艦體制。
而美國戰略核潛艦數量在2030年代預期將降至10艘以下,與中國幾近持平,中國若加上俄朝的數量則形成逆勢。美軍目前有34艘型與巡航型飛彈核潛艦,部署於太平洋地區,約占總數6成,因新艦建造速度追不上舊艦退役,未來可能降至30艘以下。
所以10年後,中國潛艦將達80艘,而美國30艘,加上日本25艘、澳洲6艘,美國和盟友共約60艘,若再加上AUKUS成員的英國,以及台灣的5到8艘,總數僅約70艘左右。矢野指出,這表示光靠美國的核潛艦,明顯是兵力不足。
矢野在總結中提到亞太潛艦戰略的未來課題,認為中國的潛艦部隊進入快速成長期,潛艦數量與質量迅速提升,俄羅斯潛艦部隊亦穩步推進現代化,而北韓發展戰略核潛艦也勢在必行。
應對此一威脅,即使美國擁有世界最強的核潛艦部隊,也面臨兵力上之極限。為了強化攻擊型核潛艦戰力,美國與澳洲簽訂AUKUS協議,將向澳洲提供8艘攻擊型核潛艦。矢野指出,日本常規動力潛艦將從現有的16艘增加到22艘,但從當前情勢來看,日本不但要增加數量也應該提高質量,如果日本擁有攻擊型核潛艦,不僅可與美國核潛艦協同行動,也能與英、澳核潛艦部隊協調作戰節奏,從南北兩側夾擊中國,提高對中嚇阻力。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