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砸重金造艦 第三艘哥倫比亞級核潛艦「格羅頓號」啟動
美國海軍新一代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艦,是維繫其海基核威懾的關鍵支柱。然而,其造艦計畫遭遇嚴重的生產延誤,恐怕在汰換老化艦隊時,出現致命的「戰力空窗期」。(圖:美國海軍)涂鉅旻/核稿編輯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根據軍事網站《Army Recognition》報導,美國海軍在2026財年預算中,正式編列了第三艘哥倫比亞級(Columbia-class)彈道飛彈核潛艦的採購資金。這艘被命名為格羅頓號(USS Groton, SSBN-828)的潛艦,是美國為汰換老化中的俄亥俄級(Ohio-class)艦隊、將海基核威懾力量現代化的關鍵一步。
美國海軍計畫自2026財年起,每年建造一艘哥倫比亞級核潛艦。為此,海軍在預算中,為該計畫申請了高達109.2億美元(約新台幣3191億元)的資金,用於支付格羅頓號的建造、完成前兩艘潛艦的工程,並為後續艦艇採購長週期材料。預算中也包含13.5億美元(約394億元),專門用於提升美國海洋工業基礎(MIB)的產能。
戰略需求迫切:百年核威懾的現代化之路
然而,整個計畫正受到嚴重的工程延誤挑戰,首艦哥倫比亞特區號(District of Columbia, SSBN-826)的交付時間,已從原訂的2027年10月,推遲了12至16個月。此延誤歸因於材料供應、勞動力整備與建造效率等問題。
對美國海軍而言,這個工程延誤極具風險,因為其計畫自2027年起,每年讓一艘俄亥俄級核潛艦退役。若哥倫比亞級艦無法準時交付,美國海軍可能無法維持其戰略威懾所需最低兵力,也就是10艘可部署的彈道飛彈核潛艦。美國政府審計署(GAO)的報告也證實,目前的建造效率仍未達標。
工業現實瓶頸:新舊交替恐現戰力空窗
哥倫比亞級潛艦計畫旨在採購12艘新潛艦,以取代14艘俄亥俄級潛艦,雖然新型艦數量比舊型艦少2艘,但新艦得益於新型反應爐核心,在42年的服役壽期內無需更換燃料,大幅減少了維護時間。
每艘哥倫比亞級潛艦將配備16枚三叉戟II D5LE(Trident II D5LE)潛射彈道飛彈,並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例如能大幅降低噪音的渦輪電力推進系統(turbo-electric propulsion)、X型尾舵,以及與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核動力攻擊潛艦共通的作戰系統與聲納陣列。這些設計共同確保哥倫比亞級艦能在未來的戰略環境中,持續扮演美國海基核威懾的核心角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