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不光靠軍隊!《彭博》:芬蘭「全社會防禦」模式獲台灣等國仿效

2025/07/15 14:24

台灣正如火如荼進行年度漢光演習,除了傳統軍事演訓外,也希望提高民眾的抗災能力。圖為CM-34雲豹八輪甲車。(法新社)台灣正如火如荼進行年度漢光演習,除了傳統軍事演訓外,也希望提高民眾的抗災能力。圖為CM-34雲豹八輪甲車。(法新社)

羅添斌/核稿編輯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彭博》評論文章指出,國防不能完全依賴戰機、護衛艦和核潛艦,芬蘭早在1950年代就意識到這一點,並在2017年清楚認知到,國家不是只在傳統戰爭發生時才有危險,還包括恐怖主義、虛假資訊、糧食和網路安全、流行病及自然災害等,應對這些威脅不僅需要軍事準備,還需要民間準備,現在這套模式受到各國青睞,「這正是台灣眼前的情況」。

文章指出,早在1950年代,芬蘭就敦促公民為二戰後可能出現的混亂和緊急情況做好準備。當時,芬蘭被迫割讓領土給蘇聯,並在冷戰期間生活在蘇聯的陰影之下。到了2017年,芬蘭政府更清楚認知到,主要的危險不僅是傳統戰爭,還包括恐怖主義、虛假資訊、糧食和網路安全、流行病及自然災害。

因此,赫爾辛基當局決定放棄將國家安全視為武裝部隊和情報機構專屬領域的政策,這項政策已得到歐盟廣泛尊重,並以某種形式獲波羅的海國家採納。瑞典同樣採取類似做法,包括更新向公民提供的「危機或戰爭情況下建議」,在去年底開始廣泛傳播。澳洲則是最新一個將注意力轉向這種「全社會防禦模式」的國家。

然而,建立具韌性的社會需要時間,更需要政府、私人單位和民間社會的共同參與,這對公民和政府來說都可能是一個令人生畏的事情。在美國總統川普展開第2任期後,從歐盟到亞洲,國防預算的增加一直是討論焦點,而要擺脫這種壓力並非易事。儘管如此,政策制定者仍必須採取這種策略。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委託芬蘭前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撰寫、並在去年10月發布的報告,探討歐盟如何加強其戰備和韌性。尼尼斯托指出,關鍵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和網路攻擊等不斷演變的威脅,使情況更加緊迫,「領袖有責任向公民清楚闡明我們需要做好準備應對的威脅,在不引起恐慌的情況下,提高公眾對風險形勢的認識,並讓公民更緊密地參與到安全建設中,這一點至關重要」。

文章直言,這正是台灣正在面臨的現實情況。台灣正如火如荼進行為期10天的年度漢光軍事演習,旨在展示其抵禦中國施壓策略的能力。這些策略包括共軍多次入侵台灣領空和領海,以及破壞對台灣通訊至關重要的海底電纜。北京也發動一系列網路攻擊,去年台灣平均每天遭受240萬次網路攻擊,是2023年的2倍,主要正是來自中國。

今年的漢光軍演還包括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民眾的抗災能力。地方政府正在測試其在危機中維持基本服務和分發物資的能力。此外,台灣也已開始加強包括血袋在內的關鍵醫療用品的國內生產。

澳洲國立大學國安學院院長、芬蘭國際事務研究所顧問委員會成員麥加夫(Rory Medcalf)長期以來一直倡導赫爾辛基的做法。他指出,這種做法首先要呼籲公民參與建構全社會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方法,並承認災難管理不能只靠軍隊。

麥加夫說:「有很多方法可以讓一個國家不費一槍一彈就垮掉,比如破壞關鍵基礎設施、通過虛假訊息製造社會不和、切斷經濟供應鏈、破壞海底電纜、切斷網路連接。這是中國對付台灣的伎倆之一,但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容易發生。」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