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加速無人機戰力建構 國防院歐錫富:我無人機、反無人機都要有
陸軍特戰官兵首部公開操作新編裝的微型無人機,實施戰場偵察任務。(中華民國陸軍官方Facebook)
羅添斌/核稿編輯
〔記者陳治程/綜合報導〕俄烏戰爭讓「無人機作戰」在全球方興未艾,而近期的印巴衝突、以依戰爭中,也能看見無人機投入戰鬥的身影,其戰術價值已不證自明;在這股風潮下,中國解放軍也組建無人機部隊並發展戰術運用,中國官媒更指出應加強反無人機作戰架構。對此,國防院學者歐錫富分析,我國應建構全域的無人機、反無人機部隊,並導入AI科技促進軍、民融合,以強化不對稱戰力。
(原文「共軍無人機的融合發展與趨勢」,由國防安全研究院院本部研究副執行長歐錫富撰述,本報獲國防院同意全文轉載)
最近無人機在烏克蘭戰爭,印度與巴基斯坦衝突、以及以色列空襲伊朗擔負重要角色,共軍媒體評論指出建構反無人機力量結構刻不容緩。
共軍無人機種類繁多並朝AI趨勢發展
無人機已在共軍各軍種與戰區廣泛使用,其主要任務有情監偵、邊海防防衛巡邏、海陸攻擊、空對空戰鬥、反潛作戰、防空制壓、電子作戰、通信支援與數據中繼、運輸與後勤支援、緊急醫療支援、消防、信息作戰,並朝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主無人機趨勢發展。自主無人機有人與無人比例,從多人操控一架無人機轉向一人操控一架無人機,進而形成一人操控多架無人機。
中國軍工產業一向強調軍民融合,中國民用無人機特色為大規模生產、客製化與低成本,幾乎壟斷世界國際市場,特別有助於軍用無人機的發展。中國無人機產業主要包括國營企業、私人或公私合營企業與大學,特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國防七子。
中國無人機產業包括大學與公私企業
中國國營無人機企業主要有:
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AVIC)。2024年中航工業為中國軍工產業第一大,生產中空長航時翼龍系列無人機。未來翼龍將把人工智慧技術置入無人機指管、情報處理等次系統,以及無人機和各個作戰單元連接。
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ASC)。彩虹系列無人機為航天彩虹無人機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航天彩虹)產品,航天彩虹是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一研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
三、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亦稱中國北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NORINCO)。北方工業傳統製造戰車、火炮等地面武器,2023年北方工業購入兩個學校附屬單位,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西工大無人機所)與北京北航天宇長鷹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涉足無人機產業。
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 CASIC)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CETC)。WJ系列無人機是由航天科工集團下屬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研製開發的一個無人機系列,2018年中國電科創下200架固定翼無人機蜂群飛行紀錄。
國防七子都與國營企業集團有密切無人機研發、測試等合作關係,1959年北航首次試飛無人機成功,BZK-005也是其研發產品。最近西工大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無人系統智慧感知與認知團隊研發「某智慧判讀系統」,在某演習中首次亮相。在民間企業方面,四川騰盾科創(Sichuan Tengden Technolgy)後來居上,其研發的TB-001攻擊無人機曾在日本與台海上空出現。
日本防衛省去(2024)年八月上旬偵獲的中國BZK-005偵察無人機。(取自日本防衛省)
共軍媒體指出反無人機力量重要性
最近共軍媒體評論認為,無人機作戰從助攻向主攻轉變,反無人機作戰創新主要包括:
一、作戰樣式多樣化非對稱創新。反無人作戰因其作戰物件特殊性,催生以小制小、以網制網、以蜂制蜂等多樣化非對稱作戰樣式。
二、裝備發展策略適應性調整。使用高昂傳統防禦武器反制無人裝備,其反制投入遠高於無人作戰成本,因此反無人裝備發展重點在低成本的定向能武器、電子干擾裝備、廉價制導彈藥等。
三、調整軍事力量結構。為應對無人作戰威脅,需以反制能力為關鍵調整軍事力量結構。例如將傳統防空導彈連調整為導彈、雷射、電戰的混合防空連,將傳統電戰分隊升級為AI分析+機動干擾能力的智慧反無人作戰分隊。
台灣建構全方位無人作戰力量
無人機在世界各地衝突中,幾乎是無役不與,尤其在烏俄戰爭無人機的適應與創新,已成為矛與盾的攻防,例如無人機進化為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改變了戰場樣貌;電子干擾催生光纖無人機;無人機結合特工滲透,大後方無處是安全;無人機更朝著與AI結合的趨勢發展。無人機主要是民轉軍的軍民融合,軍規反成障礙。無人機可執行的任務,凡想得到的都能做,存在無限想像空間。無人機進入技術門檻低,大國小國落差比較小,為創新不對稱的最佳實踐。面對共軍無人機威脅,台灣不僅要有無人機部隊,更要有攻防兼備的反無人機部隊。除了空中無人機,還要有水面無人艇、陸上機器人,台灣必須建構完整的無人作戰系統。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