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哲宇/台北報導〕知名臉書粉絲專頁「James的軍事寰宇」主編,也是陸軍退役中校的軍事作家黃竣民,近期出版新書《德國坦克不敗的祕密》,紀錄多年親赴德國「裝甲兵學校」、「萊茵金屬」兵工廠的第一手觀察。身為首位操作豹二戰車、登上212A型潛艦的國人,黃竣民接受自由《軍武頻道》專訪時分享經歷與幕後歷程外,也對國軍接收M1A2T戰車提出看法,他說,若國軍還保留舊式觀念,他對妥善率維持感到憂心。
黃竣民曾參觀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現役潛艦與戰車,對於德軍212A型潛艦,黃竣民表示,他參觀完潛艦後,就想起先前撰寫《鋼鐵傳奇:德意志的沈默艦隊》時,就曾邀請潛艦部隊出身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寫序,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他問起李喜明在潛艦部隊有無難忘或高興的事時,李喜明猶豫了一下後只回答:「就是一個『苦』字」,這讓他覺得好笑又不知所措!
德國212A型潛艦的排水量不到2000噸,比我國海軍劍龍級的3000噸來得小,船上空間也更小,20多位官兵要在狹小封閉的空間生活2、3個月,要克服孤獨與幽閉恐懼感,不知日夜為何,因此官兵心理抗壓程度也得非常高,讓他對潛艦官兵不禁肅然起敬。不過,跟我國劍龍級潛艦相比,212A型潛艦的優點為自動化程度很高,一個人能做好幾份工作,環境也較舒適些,不會那麼潮濕與悶熱。
對於新書《德國坦克不敗的祕密》,黃竣民說,他自2015年至2018年之間,去了七趟德國,除了拜訪軍事單位、觀摩「ILÜ演習」、「堅強歐洲戰車挑戰賽」、「國防軍日」活動、走訪多間軍事主題的博物館,並將前三本寫真書做一個綜整而成。這本書不僅綜合德國現代的主戰裝甲,也包含德國從一戰開始的戰車及工業發展歷程。與前三本寫真書不同的是,這本書的文字量較多,用文字對圖片輔以說明,使讀者能更好理解發展脈絡及深度剖析,也讓本書有更多的故事性。
由於德方看見黃竣民投入的諸多心力,以及其作品帶給外界的感動,德國裝甲兵學校罕見地讓他試乘了豹二A6戰車,後續並順應黃竣民的要求,安排他到戰車駕駛學校去。在那裡,他從機械訓練開始,經過模擬器、實車駕駛,體驗完整的試駕課程。
開戰車很困難? 黃竣民單手開車單手錄影
對於操控豹二戰車的體驗,黃竣民以「一手操縱開戰車,另一手拍攝影片」一句話形容。由此可知,豹二戰車的操控非常簡單也非常穩定,震動對錄影的影響非常小,自動檔的設計更使他除了倒車之外,不需要另外換檔。此即為將汽車駕駛的概念複製到戰車操作上,並於1980年代起蔚為主流,比起俄系戰車換檔時的頓挫感,豹二戰車的操作感有顯著不同。
以現代駕駛概念為主的戰車比比皆是,黃竣民說,「豹二」戰車有一個D形狀的方向盤;美製M1戰車的操縱桿和方式則向機車一樣。反而是像美製M113裝甲車須借重於分別控制左右、前推後拉的二根操縱桿,則是舊式的機械操作概念。
動力部分,黃竣民說,豹二戰車與國內戰車的差異相當顯著,前者有相當於國內戰車二倍馬力,當他在試駕戰車時,還在用國內戰車行駛的速度操縱,因此不斷被教練嫌「開太慢」,也因為上述特性,豹二戰車開起來感覺就很像「戰車中的特斯拉」一樣。此外,豹式戰車設有電子限速裝置,這是為避免高速行駛導致履帶容易脫落而設,若無此限制,戰車的極速可更高。
黃竣民也評價國內即將接裝的M1戰車與豹二戰車差異,他說,雖然二者有著相同的研究計畫與前身「MBT-70」,但每種戰車都有其優劣。雖然M1戰車的砲管倍徑較短,但採用動能更大的貧鈾彈技術,德國則透過加長砲管倍徑方式,獲取更高的砲彈初速;機動力方面,M1戰車使用價格較高的燃氣渦輪發動機,可於最初瞬間加速能力贏過豹二戰車,但M1戰車的運動距離,則比豹二戰車短很多。
陸軍需要跟空軍一樣堅持後勤準則
為此,黃竣民分析,由於燃氣渦輪發動機的特性是耗油、維修複雜,國軍接收M1A2T戰車,可能使後勤部隊在維保上面臨巨大壓力。他憂心的是,國軍的後勤體系本就不甚健康,機械化程度越高的部隊反而越慘,除了零件問題之外,維保人員的訓練與素質也是問題。而國軍的後勤人員能否維持後續正常運作,堅持外國的技令與守則,而非沿用師徒傳承的方式維修保養,將是未來維持M1A2T妥善率的關鍵。
基於以上性能特徵,黃竣民憂心,M1戰車在台灣可能無法完全發揮「運動戰」能力,其作戰環境的定位可能傾向負責北台灣防務,不太可能離開北部。但防衛作戰又講求「步戰協同」的能力,而國軍通訊聯戰系統向來是被人詬病的弱點,轉型近十年的聯兵營都還沒轉型完備,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有鑑於此,黃竣民說,國軍制度主要問題,還是準則等基本功是否落實於基礎運作,畢竟除了接收裝備之外,官兵訓練、戰術、操作等觀念都得隨之調整,才不枉費花大錢讓裝甲部隊跨入另一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