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為何以色列人當兵不像「當兵」? 基層居然有底氣「挑戰上級」?
以色列全國充斥著激烈的辯論宗教文化,在其他國家來看,以軍可能是世上「最難管理的軍隊」。(路透資料照)
相關新聞
〔記者吳哲宇/台北報導〕國軍將於明年起恢復徵集一年期義務役男,被稱為「Z世代」的2005年次以後役男陸續入伍,這批深具創意與活力的青壯人力,能否與國軍施行已久、由上至下的領導教育方式磨合,值得觀察。相較之下,以色列「由下至上」的特別文化,使以國人不覺得服役像在「當兵」,甚至在近期以哈衝突中,始終保持韌性。
顛覆傳統 以軍「反階級」成主流
各國軍隊給人的印象往往代表秩序與階級,但在以色列國防軍中並非如此。甚至於每個初階士兵都知道的潛規則,就是他「有權挑戰上級」。首先,並不是只有以色列國防軍才有反階級的文化,根據《創業之國以色列》作者的訪談記錄,以軍的法卡什少將解釋,其實整個國家都充斥這種文化,因為猶太教經書的《塔木德經》便是記載猶太拉比(教師)對於解釋聖經並服從的爭論紀錄。
以色列的聽證文化非常喜歡召開各式委員會,圖為以色列國會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近期在討論以軍進入加薩走廊時有平民或武裝份子在場時的「交戰規則」。(圖片擷取自X@KnessetENG)
而讓以軍士官兵從上到下都有底氣「挑戰上級」的關鍵原因,便是以色列的聽證文化。當然,這裡指的挑戰上級,並非指不服從命令,而是質疑和爭辯有問題的指令。在以色列,政府非常喜歡召開各式調查委員會,其政府甚至在獨立戰爭期間就召開委員會過,憤怒的軍官向國會抱怨政府飯軍方高層的暫時管理做法。
戰爭期間的委員會不僅沒有混亂行政,反而讓高層能了解基層想法,從而快速改變作法、撤換官員。從此每次衝突或戰爭結束,以色列政府便會召開委員會,而在調查委員會的戰後檢討結束後,以軍在通常會進行大規模改組,以適應下一次戰爭。這種情況在2006年的真主黨戰爭後更是全面公開,各級軍官要進入聽證會進行全國性的任務歸詢,向全國解釋當時採取的戰術、戰略決策,並為自身決策辯護。
這種普遍散佈的質疑態度和辯論文化,甚至導致軍官的晉升,反而是由下屬主導審查,上級只負責複查。若主官的本職學能不夠格領導部隊,無法使眾人信服,他絕對會被下屬投票趕出去。
由於以色列以後備部隊為骨幹戰力,使得整體部隊氛圍教不嚴肅,且容易模糊階級。(歐新社)
權力下放 從軍不無聊
除了文化因素,基層權力大於上級的制度面原因主要有兩個。著名軍事學者愛德華.勒特韋克指出,由於以色列人力不足,以軍故意讓高階軍官短缺。在以色列陸軍中,上校人數很少,中尉人數卻很多;美國陸軍的高階軍官和戰鬥部隊的比例是1比5,以色列陸軍卻是1比9。同時,以色列空軍擁有近七百架飛機,其司令卻只是少將。這種現象代表基層軍士官在戰時往往有較大的決定權,一切的戰術準則都不是在戰爭學院的兵棋推演中出來的,也不是教範手冊寫出來的,而是前線士兵隨機應變得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以色列是以後備部隊為主戰力的國家,其後備部隊並不是常備部隊的附屬品,不過這也是人手不足問題的延伸。眾所周知後備部隊由退伍後的社會人士組成,當平民的社會資歷南轅北轍時,階級劃分很容易模糊,打破階級也變得容易。
當然這並不代表士兵不服從命令,只是以軍事用專長來區分。前以色列駐美大使麥可.威倫指出,其實以色列軍人比美軍更重視「共識」,這聽起來很奇怪,因為以軍事徵兵制而不是自願軍。但他說,以軍是真的在為國家生存而戰。同時,以色列軍隊本來就是從地下民兵轉型而來,因此看起來比較散亂、不正式。他比喻,以軍比較像美國早期的北美大陸軍團,而非現代的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