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軍武書摘》騷動火藥庫:10場衝突全解新中東

2025/02/08 15:56

中東地區的國際關係十分複雜,此事不言而喻。本書是為了想理解這種複雜性,並尋求探索起點的讀者而寫。(明白文化提供)中東地區的國際關係十分複雜,此事不言而喻。本書是為了想理解這種複雜性,並尋求探索起點的讀者而寫。(明白文化提供)

相關新聞

中東複雜戰火全解 「中東通」著《騷動火藥庫》

(本文摘錄自明白文化出版新書《騷動火藥庫:10場衝突全解新中東》,由明白文化出版授權刊載)

「新」中東

本書以21世紀的中東為中心,特別是2011年阿拉伯起義的後續──這一系列抗議活動推翻了數名中東獨裁者,似乎標誌著一波新的區域衝突與不穩。已故的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弗瑞德.霍利代(Fred Halliday)指出,中東地緣政治的根基似乎每10年會被撼動一次,無論是2001年的911事件、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還是1979年的伊朗革命。2011年的阿拉伯起義也同樣造成動盪。然而,霍利代敦促評論者保持謹慎,勿急於宣稱此類事件將徹底轉變區域內的地緣政治:所有劇變之下,仍保有強大的延續性。2011年的情況大致如此。部分國家因為暴力或政治紊亂而變得脆弱,其他則趁鄰國脆弱之際強大起來,但區域的基本狀態仍舊如故:一群獨立國家,多數相互競爭也結盟,並與外部行為者結盟,以增進自身利益。話雖如此,起義後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我認為某些明顯的改變已足以合理支撐本書的副標題──「新中東」。

首先是美國角色的轉變。冷戰結束後的20年間,美國曾是主導中東地區的外部力量。到了21世紀初,區域內多數國家都是美國的堅定盟友,經常設有美軍基地,默從華府的政策。反抗美國主導的國家被刻畫為異類:例如伊拉克、伊朗及利比亞等「惡棍」國家。然而,這種情況卻造成了不平衡,許多華府盟友預期美國將永遠領導,因此當美國撤退時,令他們深感意外。數個因素促成美國的退縮。以全球來看,中國的崛起,俄羅斯軍事行動增加,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的東移,都促使華府後冷戰全球霸主地位的結束。美國仍舊是最強大的國家,卻不再是不受挑戰的存在。

美國國內,入侵伊拉克與阿富汗後的戰爭疲勞,促使歐巴馬、川普及拜登連續3任總統削減全球行動,並反覆承諾「不再部署地面部隊」,特別是中東地區。隨著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陰影壟罩,以及在全球地位削弱的情況下,當2011年阿拉伯起義爆發時,華府意識到自己在中東的能力有限。儘管如此,它仍舊願意介入衝突,一如利比亞及伊拉克與敘利亞的伊斯蘭國的情況所示。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無人機戰爭的興起,也讓美國能以更不定期且不直接涉入的方式介入。美國仍舊維持區域內的關鍵優先事項,例如限制伊朗的核能力,保衛以色列以及維持波斯灣上的美軍基地。然而,美國不願認真涉入敘利亞、利比亞(2012年後)及葉門,對於埃及回歸獨裁政權的默許,以及接受俄羅斯、土耳其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區域及全球強權,在它曾經主導的場域發號施令,在在都標誌著美國政策的轉變。中東短暫的「美國和平」時期已經結束了;「後美國中東」開始浮現。

與此相關的第二個變化,是區域強權在美國撤出之後的真空中增加的活動,有六個大國特別積極參與。伊朗已經受益於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在2003年垮台,並擴大在伊拉克及其他地區的影響力。2011年之後的時期,為德黑蘭提供了進一步擴展的機會,加深它在伊拉克跟敘利亞的實際角色,並強化跟黎巴嫩及葉門盟友的聯結。伊朗的主要對手沙烏地阿拉伯,則藉由增加區域事務的直接參與,放棄傳統的保留態度,來回應伊朗的擴張。自二○一一年以來,為了抵禦伊朗及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利雅德當局直接介入葉門,啟動對卡達的封鎖,支持埃及的政變,並支持敘利亞內戰反抗軍。除了這些舊對手之外,2011年後的時代也見證了新的區域行動者崛起,傳統強權則有所削減。敘利亞、伊拉克與埃及歷經十多年暴力和動盪後國力衰減。相較之下,一度邊緣化且傾向西方的土耳其,卻成為主要行動者,介入敘利亞、伊拉克及利比亞,支持穆斯林兄弟會,這讓土耳其跟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生衝突。連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這個小國,也出乎意料地成了活躍的參與者,介入葉門、非洲之角、埃及和利比亞,並支持封鎖卡達。卡達本身也漸趨積極,尤其是在利比亞、敘利亞、埃及和非洲之角的事務上,儘管受封鎖的影響使它略微收斂。以色列則擁有區域內最強大的軍隊及經濟體之一,選擇避免過度捲入區域衝突,但持續長期以來對鄰國黎巴嫩及敘利亞的干預行為。以色列也持續占領並殖民1967年時奪取的巴勒斯坦領土。

這些區域行動並非新鮮事。二次世界大戰後取得獨立的國家中,當時的區域「強權」如埃及、伊拉克跟以色列,也經常干涉鄰國事務。然而,通常只有一兩個國家涉入其中:如1960年代,埃及跟沙烏地阿拉伯分別支持葉門內戰的對立方;或者1980年代,敘利亞跟以色列在黎巴嫩內部的對立中,也有類似情況。但在2011年後,無論來自區域內或區域外的干預者數量,都遠超過以往。無論是暴力還是政治衝突,都吸引多個外部支持者,這對區域來說是有害的新發展。舉例而言,1945至2008年間,中東各種內戰每次平均會吸引略多於兩個外國干預者。2008年以來,區域內部衝突平均會吸引超過6個外國參與者。1975至1990年的黎巴嫩內戰,1963年至1976年的阿曼內戰是兩個例外情況,這兩次內戰都有大量外國強權參與;但此一趨勢在2011年之後,幾乎成為所有衝突的常態,在敘利亞、利比亞跟葉門的戰爭中,干預戰爭的國家數量都超過七個以上,不像過去只有一兩個主導者。

第三個重要變化,是這些區域行動者可以競爭的範圍擴大了。2011年前的幾十年裡,多數中東國家相對「強大」,因為它們壟斷暴力,擁有安全邊界,儘管這些通常是專制國家。只有少數例外,如黎巴嫩及2003年起的伊拉克;這些空間就成了全球及區域競爭對手的戰場。2011年的動盪讓更多國家加入這張名單:敘利亞、葉門、利比亞,以及一段時間內的埃及與巴林。2010年代也看到,這些競爭勢力甚至願意對那些尚未經歷內戰的對立政府,發動陰謀擾亂。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成功協助推翻埃及的民選政府(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聯手),它也跟約旦及卡達的失敗政變陰謀有關,還試圖讓黎巴嫩總理下台。伊朗也同樣干涉伊拉克與黎巴嫩的政治。

與此相關的最後一個轉變是,暴力的非國家行動者數量的增長──亦即不隸屬於政府或國家正式安全部隊的武裝力量。這也不是新鮮事,非國家行動者過去也曾出現在國家力量薄弱的地區,如黎巴嫩和伊拉克。隨著弱國數量增加,加上願意支持這些非國家行動者的區域及國際行動者增加,造成非國家行動者的數量也相應增加。這些團體跟政府的關係各不相同。部分團體,如伊斯蘭國,完全拒絕任何政府的合法性。另一些,如庫德族分裂主義者──庫德工人黨(PKK)或民主聯盟黨(PYD)或伊拉克部分什葉派民兵,最初是由單一國家(伊朗)協助建立。雖然他們保持獨立,有自己的地方支持者,依然深受外國支持者的影響,與其路線一致。最極端的是,有些團體是為了服務外國議題而成立,例如伊拉克某些什葉派團體服務伊朗,或某些敘利亞反叛組織服務土耳其。此外,外國政府派遣傭兵進入中東的現象也在增加,例如俄羅斯使用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及敘利亞傭兵,土耳其將不同敘利亞團體送進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利比亞跟葉門境內也僱用各種外國人。這四項變化共同展現出一幅「新」的中東地緣政治圖像,與2010年代初期相比,今日情況大相徑庭,值得深入探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