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軍武書摘》外國代理人:美國公關遊說業如何威脅全球民主

2025/03/27 16:50

《外國代理人:美國公關遊說業如何威脅全球民主》書封。(明白文化提供)《外國代理人:美國公關遊說業如何威脅全球民主》書封。(明白文化提供)

相關新聞請見

川普、希拉蕊都有份 調查記者新書《外國代理人》揭公關遊說黑幕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曾任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競選總幹事的曼納福特(Paul Manafort)因涉「通俄門」受到各界訾議,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明白文化」近期出版《外國代理人:美國公關遊說業如何威脅全球民主》一書,分析美國公關遊說業迅速擴張,甚至逐漸「黑化」為外國代理人的過程。本報獲出版社授權引用內容,讓讀者一窺公關遊說業的前世今生,以及對民主制度的影響。

序言 搞砸生意

在學校,我一開始只發現有些人是笨蛋,到後來才曉得他們都蠢到不行。──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九日,艾維.李(Ivy Lee)坐在一排國會議員面前,議員們全想要搞清楚李是否替德國納粹新政府進行秘密工作。

李穿著衣領筆挺的細條紋西裝,厚重臉頰在悶熱房間裡開始流汗。國會議員們對李的面孔並不陌生,一九三〇年代初期,他已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名人;李與政客、大亨、文化名流來往密切,並導引他們的事業和政策,甚至引領了整個國家的政策方向。在此不久前,李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行業,很快就風行全美。對支持他的人來說,這個新行業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救星,它結合了「廣告」和「建議」,能為二十世紀初期試圖應付各種壓力的企業主和政治勢力適時提供協助。但批評李的人士則認為,李所創造的行業只是在為財力雄厚的客戶編造謊言,企圖掩飾各種公然的欺騙,保護客戶財富免受大眾「侵害」。

在美國,這個新行業還在起步,涉獵範圍曖昧不明,包括召喚李來作證的國會袞袞諸公都搞不清楚新行業到底在做什麼。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民主黨籍主席約翰.麥柯馬克(John McCormack)向李問道:「你是從事哪個行業?」

李回看了他一眼,答說:「主席先生,這件事很難描述,它既是『宣傳代理』,也可稱為『公共關係顧問』。這樣形容,應該可以讓你比較有概念。」但其實,就連李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他創立的是哪門子行業。

不過,聽證會現場的人卻開始留意到箇中玄妙。這個日後被稱為「公共關係」的新領域和新行業,讓李的顧客遍及全美。鍍金年代(Gilded Age)的企業鉅子洛克斐勒家族,仰賴李掩飾美國史上慘絕人寰的屠殺悲劇。另外,也有銅礦業、鋼鐵業和銀行業大亨,借重李的長才來阻止政府的法規監管;有些掌控美國交通運輸業的鐵路富豪,靠著李的服務,維持事業壟斷性;有些被富商豢養的政客,藉由李的協助,封殺全美正風起雲湧的進步主義勢力。

李的客戶還不侷限在美國,正當李的業務蒸蒸日上時,不同政治光譜的「國際顧客」也慕名前來;在義大利扎根的法西斯勢力張開雙臂歡迎李;在莫斯科初露頭角的極權主義者渴望著李的幫忙。一家德國的法本公司(I.G. Farben) 在一九三〇年代延攬了李;根據李在國會的證詞,法本公司關心德國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李能幫助企業塑造「好形象」。

法本公司高層耳聞李的本事。他們意識到,只要客戶重金禮聘,李就願意敞開大門,動用豐厚人脈和專業為客戶漂白、化妝。正如那天李向國會調查人員透露的,法本公司樂意付費聘請李,提供他們久仰的「公關」服務,使美國人對德國的整個印象改觀,進而擴大柏林新獨裁政權在美國的影響力。李在聽證中承認:「公司董事會告訴我,他們非常關心德美關係,以及美國對德國的敵意。他們希望得到改進德美雙邊關係的建言。因此我們做了相關安排。」對李來講,事情就這麼單純:誠實的協議,誠實的建言,他沒有違法,也沒犯罪。他很樂於收費,並提供協助(以通貨膨脹率換算,這筆錢大約是現在的五十多萬美元)。

李聲稱,他只向法本公司提供建言,且這些建言不具爭議性。他告訴德國客戶,如果希望德國政府成功的話(李寧願稱其為「德國政府」,而非「納粹政權」),就應避免過於明顯的宣傳。李聲稱:「美國人認為這是在干預美國事務,太過明顯的宣傳反而會搞砸生意。」調查委員會主席麥柯馬克問李是否曾經想過,他這麼做是在當納粹的傳聲筒;李僵住了,正色回答,「我很久以前就站穩立場,無論多麼無害的『宣傳』,都不會散播。」他反過來建議納粹,應該「與美國駐德新聞記者建立親善關係」,讓記者散播納粹政權的訊息。李告訴他的德國夥伴,竅門就在這裡──找出可靠的喉舌和中間人,他們可以更廣泛地散布納粹訊息,改善德美關係。

但隨著質詢繼續下去,李坦承,他不僅提供建議,自己還指派一名員工監測美國媒體,瞭解「他們對德國的報導和評論」。隨後,李把媒體內容與他的分析傳達給德國窗口,讓德方可以據此進一步擬定對美宣傳內容,讓美國受眾明白,柏林新政府是值得支持的。此時,聽證會的氣氛並未變得激動和喧鬧。李一度輕聲輕氣地說:「各位先生,我非常樂意合作。」然而,李優雅的舉止掩蓋不了自己的焦慮感,緊張態勢如同氣泡浮出水面般,席捲華府,蔓延到歐洲。因為無論李如何努力否認納粹和法本公司有任何關聯,國會議員們皆拒絕採信。

眾議員塞繆爾.狄克斯坦因(Samuel Dickstein)一度指著法本公司送給李的資料說:「換言之,(法本公司)送來的資料,就是德國當局散布的資料,我們稱之為『宣傳品』。但是在我聽來,你在陳述中所做的區別只是,德國政府並未把它直接交給你,而是由(法本公司)交給你。」就像正狄克斯坦因點出的,李聲稱他只向法本公司提供建議,根本是在避重就輕、轉移話題。實際上,這家公司是個斷點,是李和他的終極客戶納粹之間的中間人,法本企業集團後來負責生產毒氣瓦斯,用以屠殺數百萬名猶太人。面對質疑,李只能訥訥回答:「是的。」

隨著聽證會持續進行,李和納粹政權之間的關係愈來愈明顯,李的辯詞開始崩潰。他承認接受法本公司負責人馬克斯.伊格能(Max Ilgner)的延聘;這位扈從納粹政權的企業主管,日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持過德國重要的經濟任務。

李承認和納粹政權宣傳部門主管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直接見過面,並有過「非常有趣的對話」。他甚至見到希特勒(Adolf Hitler)本人,並告訴這位暴君,他「希望更瞭解他」,以便更適當地擬定納粹政權打算傳遞給美國民眾的訊息。他承認他透過法本公司,建議納粹政權編造一套說詞,「向美國人澄清」德國日益擴張的軍備武裝並不是威脅。

李在結束作證時,依舊表現出他一貫的油嘴滑舌,感謝在座官員的指教,但他同時也感到頭痛欲裂。原先他已經規畫要去德國,盼望當地的水療能放鬆自己。已經五十七歲的他,身體已經有些狀況,理應避開突如其來的壓力,誰知竟被美國政府傳喚,質疑他究竟為誰效力、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什麼衝擊。另外,他也需要向他剛才提到的客戶報告:這些德國人付出可觀的費用請他協助打開各種門路、精心擬定宣傳話術傳布給沒有疑心的美國民眾,而這些訊息將有助於納粹政權的崛起、統治,以及肆虐全歐洲。

當天下午,李離開國會時,汗水早已浸透了衣領,他忙著為即將到來的專案和客戶做準備。

但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僅僅在幾個月後,他參加的這場聽證會幾乎讓他葬送性命,並摧毀數十年間建立起來的聲譽;他更不會料想到,在將近一個世紀後,他與納粹政權建立的各種「聯繫」將會捲土重來,並幾乎摧毀美國的民主體制。

*****

一九八六年初,也就是艾維.李出席國會聽證會的五十年後,一個名叫若納斯.薩文比(Jonas Savimbi)的男子來到美國華盛頓。在華府出沒的人物和江湖騙子中,薩文比給人一種奇特、引人注目的印象。他蓄著濃密的黑鬍子,戴著紅色貝雷帽,偏好共產游擊領袖鍾愛的革命裝束。這樣的裝扮並非毫無道理:薩文比在非洲南部地區蓬勃發展的左翼反殖民運動中嶄露頭角,他曾高舉親共產主義的旗幟,鼓吹與美國地緣政治目標格格不入的理念。

但後來,薩文比徹底改頭換面,在安哥拉這個擺脫葡萄牙殖民統治而獨立的新興國家,從「共產主義者」蛻變成為所謂的「自由鬥士」。接著,在南非極右派種族隔離主義政權的支持下,薩文比又回過頭來反抗在安哥拉奪得政權的昔日左翼同志。他領導的叛亂分子從安哥拉政府手中奪占部分領土,他的成功超乎多數人預期,薩文比成為一個「新角色」,有一份刊物稱他為「右翼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

薩文比的崛起其實很恐怖,他在安哥拉各地犯下令人震驚的罪行。一位記者後來追述,薩文比的軍隊「對兒童犯下暴行」,「徵召婦女充當性奴隸」。即使在冷戰時期,薩文比也顯得十分獨特。一位分析家形容,這位軍閥在非洲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對自己造成的生靈塗炭毫無悔意。」《紐約時報》曾報導,薩文比「親自動手將敵人的妻兒子女毆打致死。」在薩文比的暴政下,安哥拉後殖民內戰延長,導致數十萬人喪生,摧毀了這個新興國家,並將戰火延續到新的一代。

不過,到了一九八○年代中期,薩文比部隊的武器彈藥已所剩無幾。美國人與他切斷關係,不願意繼續與濫炸平民和紅十字會設施的人合作。他曾經多次前往華府,尋求美方解除停止支持其部隊的禁令,但沒有成功。沒有人肯開門見客,沒有人肯提供援助。

但是薩文比還是沒死心,一再嘗試,他緊握著貝雷帽,尋找所能找到的一切支援,希望能獲得美國向反共領導人發送的重型武器。他試圖讓美國決策者相信自己的志業值得支持、婦女兒童遭遇的暴行純屬謠言。好吧,即使它們的確發生,那也是為了更大的利益,不是嗎?

抵達華府後,薩文比跳上一輛等待他的加長型豪華轎車,展開美國華府求助之旅。沒多久,他就意識到這次會有所不同,無論他走到哪裡,大門都對他敞開,讚美和承諾紛紛湧向這位「自由鬥士」。

薩文比拜訪許多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保守派學者珍妮.柯克派翠克(Jeanne Kirkpatrick)將薩文比奉承為「語言學家、哲學家、詩人、政治家、戰士」和「我們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真正英雄人物」。 他接受美國新聞主播的採訪,包括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夜線》(Nightline)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六十分鐘》(60 Minutes)等節目,甚至還有傳言提到,他可能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薩文比在美國保守派聯盟(American Conservative Union)於華府希爾頓酒店舉行的豪華宴會上發表演說,與時任副總統的喬治.布希(George H. W. Bush)同台。兩人都得到聽眾熱烈掌聲,薩文比還開玩笑說他「長期以來一直在遠處或是在灌木叢中關注(布希的)職業生涯!」

總而言之,薩文比這次的造勢十分成功。《華盛頓郵報》描述,他受到的歡迎,「不同於華府過去接待的非洲游擊隊領導人。」

這次訪問不僅將薩文比帶進以前緊閉大門的權力殿堂,還得到他期盼的武器援助,幫助他不顧婦女和兒童的安危,以火線擊退共產主義對手。此行的最高潮是薩文比收到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即將發表的國情咨文「盜版副本」。雷根總統在演講中將特別提到安哥拉,並且承諾展望未來,美國將「給予道義和物質支持(安哥拉人)爭取權利,使他們不僅是為自由而戰和犧牲,且是為自由而戰並取得勝利。」

對比過去的徒勞,薩文比這次造訪可以說是空前成功。在觀察家看來,這種轉變十分突然,且令人震驚。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外在因素的情況下,一次旅行,就讓過去十年間美國全面封殺薩文比的區域政策全面逆轉。

當然,薩文比不是靠一己之力扭轉大局。他得到一個「新人物」和一股「新勢力」的協助:這個人從薩文比手中收下巨額經費,為薩文比指點迷津,引導他在華府鑽營。這個人就像前面提及的艾維.李一樣,喜歡躲在陰影和密室中,低聲提出建議,帶領客戶穿越隱蔽地帶。

他攀交美國權勢人物,建立關係,再把自己的才能帶到全球各地,尋找最獨裁、最法西斯主義的客戶,為他們效力。這個人後來目睹他苦心孤詣經營的一切在恥辱中崩潰,美國的外交政策也遭到毀滅性、致命性的打擊。

這個人重新點燃艾維.李遺留的火種,開創一個新時代,偕同一批不知羞恥的美國人,為國外的獨裁者和專制者效力。這些傭兵穿著三件式西裝和閃亮皮鞋,規避法律,顛覆規定,為瘋子和暴君服務,為過去半個世紀全球最大恐怖事件的幕後黑手擦脂抹粉。在別的時代,這些人可能被視為叛國賊,但此刻他們卻受到上流社會歡迎,不僅扭轉客戶形象,也在過程中改變了美國外交政策和民主方向。

用專門的詞語來說,這些人被稱作「外國代理人」。而協助薩文比的這個人,就叫作保羅.馬納福(Paul Manafort)。他不僅追隨著艾維.李的步伐,還依循李的遺志行事。

*****

艾維.李和保羅.馬納福是描述整個外國人遊說產業的重要基石,他們關係到遊說產業的誕生與擴張,以及公關遊說產業如何被外國政府利用,成為顛覆和重塑美國政策的平台。正是這些人的故事,勾勒出大時代轉變的輪廓,並透露他們如何遵循極其相似的道路,從輝煌走向毀滅。

李迄今仍被公認是「公關之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美國最有具影響力的名人。他把自己的服務推銷至國外,然後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聲譽斷送在法西斯主義崛起的淺灘上。

同樣,馬納福這位第一個將遊說和政治諮詢領域結合在一起的人,在冷戰後的美國功成名就,建立響亮聲譽。隨後,他把自己的服務擴及國外,並親眼目睹自己的聲譽在日益壯大的法西斯勢力中徹底崩潰。

不過,本書不僅介紹這兩個人的事蹟,也探討了他們如何引發史無前例的關注,揭示外國政府如何試圖改變美國政策,以及這些為外國政權效力的美國人是如何實際運作,並取得成功。這是講述專制者和獨裁者樂於掏腰包付錢給願意出賣自身才華的美國人,讓他們竭盡所能效命,甚至不惜削弱美國民主的故事。

本書還講述數十年來為揭露這些行動所做的努力。因為本書的第三個主角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部法案。《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起初是針對艾維.李支持法西斯行為所頒布,為一九三○年代一系列政治進步改革的一環,目的在為新興的外國遊說領域帶來透明度。

本書還會敘述《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在接下來的四分之三世紀裡如何被遺忘和漠視,以及該法案未能被嚴格執行,導致外國代理人暴增,並充斥於華府,為世界各地的外國「主子」暗中效力。這是關於美國如何從李的失敗案例汲取教訓,然後又迅速將其遺忘的故事;也是馬納福如何接棒繼起,讓美國人再次意識到外國遊說人員所帶來的威脅。

如果你聽說過《外國代理人登記法》,或外國遊說者在華府所造成的威脅,很可能不是因為艾維.李或馬納福的作為,而是因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和他在二○一六年總統大選所作所為。相較於盜賊統治(kleptocracy)、選舉公正性、美國民主的安全和未來等話題,川普的成功讓外國遊說者在美國構成的威脅突然被凸顯出來。沒有一位總統像川普一樣,有眾多的核心成員秘密地替外國獨裁政權效力,讓川普成全外國客戶的心願,並遭到起訴或定罪,其中包括了前競選總幹事、國家安全官員、募款大將、政治顧問等。這個事實並沒有特別令人驚訝,畢竟,川普是第一位為了當選而公開接受外國政府援助的美國總統。

但川普根本不能算是一個異類。二○一○年代中期,美國各黨派政客,不論是保守派、自由派,甚至直言不諱的進步派,全都歡迎外國遊說人員或外國政府的幫助,尋求建立這種極為不透明的秘密聯繫。這些政客也絕非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最有名的就是比爾.柯林頓和希拉蕊.柯林頓夫妻,他們名下的柯林頓基金會就曾收受數以百萬美元計的外國資金,但是自

希拉蕊在二○一六年競選總統失利後,資金不僅頓時消失,基金會甚至還澄清捐助資金與政治無關。另外,共和黨元老鮑伯.杜爾(Bob Dole)是公認的愛國人士,在一九九六年卸下公職後,立即被外國獨裁政權延聘,成為獨裁者的廷臣。還有像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這樣的人,在二○一六年競選總統期間,首席參謀員成功把一位親俄羅斯的烏克蘭惡棍推上總統寶座,而統籌這項任務的正是馬納福。與此同時,馬納福也擔任川普二○一六年競選活動的選務總幹事。

本書將會一一揭露,當外國資金如海嘯般湧向美國時,是如何企圖操縱美國政策,並且為外國勢力效勞;而且這些私下收受外國資金的美國政客,絕對不是唯一獲利的人士。其他如美國的大學和學術界,也大肆享用外國資金,無視揭露外國資金來源的要求,在過程中淪為專制勢力的傳聲筒。此外,美國智庫在全國各地風起雲湧出現,名義上致力於獨立研究,實際上卻在散布有利於外國贊助者的訊息。美國有些「白鞋律師事務所」也放棄尋找美國客戶,轉而垂涎為獨裁者和專制者效力的機會。

上述這些不同的贊助者全都指向一個現實:儘管本書是探討遊說這個行業,但在各章節中所列舉的人物和機構,未必就是我們平常所認定的遊說人員。事實上,即使專家也難明確說明「遊說」這個概念。萊昂內爾.澤特(Lionel Zetter)在二〇一一年寫了一本少數以遊說為主題的教科書,書中寫道:「〔遊說〕還未出現眾議咸同的明確定義。」澤特認為,遊說只是「尋求塑造公共政策議程的過程,以便影響政府(及其機構)和立法計畫。」換句話說,它是一門「政治說服的藝術」。或者如馬納福曾經說過的:「你或許會稱它為兜售影響力。我則稱它為遊說。」

任何人都可以嘗試這種權勢交易的行為,無需加入任何公司、任何顧問機構或任何經過認可的同業團體。這種權勢交易和遊說的行為,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在美國,也是憲法所保障的權利。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所有美國人都享有「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

除了言論和宗教自由之外,遊說自由也是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幾個世紀以來,這種「自由」幾乎完全由美國人代表美國客戶、為了美國自身利益而使用。

然而,近幾十年,外國勢力濫用這種「自由」,試圖規避外交和透明度等問題,只為操縱美國政策和國家安全,以便滿足其自身利益。這種做法已經常態化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各種被服務的對象,如暗殺政治對手的專制者,或領導大規模謀殺無辜和姦淫婦女活動的暴君,又或者是負責策劃種族滅絕的獨裁者,都與美國客戶並沒有什麼區別。

讓這種做法「正常化」的過程,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但我們也要檢視整個過程是如何顛覆我們對遊說或遊說人員的傳統理解。因為在二十一世紀的美國,遊說領域已經涉及前面提到的各種律師事務所和各類型智庫。它涉及政治領導人和幕僚人員,這些人可以在國會大廳穿梭,也可以引導客戶直接進入白宮。它也涵蓋了非營利組織、大學等名義上致力於追求知識或促進美國民主政治的機構,因為這些機構發現,只要自己願意敞開大門,就能獲得大筆外國資金。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一過程還涉及過去十年間一些表面上最支持美國的知名人士,他們全都決定寧願偷偷摸摸為外國金主效力。

這就是本書所謂的「外國代理人」。這些為了鞏固和擴大全球最殘暴的政府,而向國外出價最高的人提供服務的「美國人」。有一位學者曾沉痛地寫下,這些美國人「創造獨裁者的天堂」;讓從事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暴行的政權高枕無憂;讓世界上最可怕的環境犯罪、欺凌LGBTQ 的行為不被指責。總而言之,對於近一個世紀以來最成功的獨裁勢力來說,透過外國代理人的協助,一切惡行都可以安然無事。

*****

在各位開始閱讀本書之前,有幾點請留意一下。雖然本書討論的是在美國活動的外國代理人,但這不是關於「間諜活動」的書。相關討論在美國活動的外國間諜的書籍已經太多了。雖然,間諜與外國代理人都會設法隱匿行跡,刻意藏身在社會縫隙裡活動,滲透各種機構,竊取並轉移機密情報,但他們絕不會向聯邦機構註冊登記自己的工作,也不會按照《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等法律揭露自己的會議和行動。間諜們與外國代理人可能為同一個政府工作,但他們與本書所探討的外國代理人是不同的群體。外國代理人並未像間諜一樣,受到許多的關注,卻可能造成像間諜一樣的嚴重破壞。

這本書大致按照時間順序舖陳,但並非面面俱到。數百個實體、數千份申報文件、數百萬個資料,以及數十億美元的支出,近年來我們所認知的外國遊說活動的爆發規模,遠遠超過一本書的篇幅。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類百科全書式的工作沒人在做。目前許多公民社會組織和單位都正細緻地研究,舉凡「政府監督計畫」(Project on Governmental Oversight)、「開放機密」(OpenSecrets)等,目的是為了積極建立資料庫並整理申報文件,使記者和研究人員能夠拼湊出真實故事。此外,他們也提供資料,幫助未來有志書寫此類書籍的作者們構建自己的敘述,進一步揭露外國遊說人員對美國政策與民主制度造成的難以估量損害。

由於本書涉及的現象如此廣泛,因此無法提及外國遊說活動背後的每個國家。有些國家上了頭條新聞,如以色列、日本、英國等,不一定會占據太多篇幅,而其他國家,如亞塞拜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盧安達,則比預期的篇幅還多,箇中原因將會在文中交代清楚。

但是,俄羅斯這個國家將貫穿本書的整個時間軸。許多美國人在二○一○年代中期才意識到俄羅斯在美的秘密遊說活動,當時這些活動與駭客攻擊和假訊息戰略相伴出現。事實上,克里姆林宮暗中影響美國官員的活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期,最終導致了本世紀最大的一宗外國遊說醜聞。俄羅斯這場干預行動,正是下一章的起點,也為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架好了舞台。

正是俄羅斯近期顛覆美國民主、利用外國代理人達成目標的行動,促使我撰寫了這本書。二○一○年代中期,我還是哥倫比亞大學哈里曼研究所的研究生,專注於研究後蘇聯獨裁政權如何操控西方(特別是美國)輿論。因此,我親眼目睹了克里姆林宮如何在現實中展開干預行動。我不僅最早記錄和報導俄羅斯社交媒體干預活動,甚至還親身成為這些外國代理人攻勢的目標,其中一些經歷散見於本書的各個章節。此外,我的研究正好涉及《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等議題,甚至在川普聘請馬納福這位外國代理人擔任競選經理之前,就已經接觸到他的相關資料。

時至今日,外國遊說人員、外國資金,以及各行各業如何逐漸淪為獨裁政權和黑手黨國家打手的議題,變得更加重要和明顯。而這,正是《外國代理人》的核心。本書探討的是外國政府如何有計劃、秘密地遊說美國官員,為其執行命令的歷史。本書還將講述艾維.李這位被尊崇為「公關業奠基者」,如何以鞏固外國獨裁政權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終點,最終留下了一個自己未曾預料的「遺產」。而在冷戰結束後,另一個人物將李的遺產延續至新一代,並擴展至全球,點燃了一條導火線,最終在川普當選時引爆,撕裂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甚至威脅美國民主的存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