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國防部自泰國北部再迎回泰緬孤軍,並且於今天入祀忠烈祠,根據國軍提供史料,國軍在38年作戰失利後,這批部隊於民國40年重新整頓,持續在滇西、滇緬邊境一帶發展武力,甚至在國防部情報局(現軍情局)指導下,於民國50年編成「光武部隊」持續抗共,據統計,當時滯留泰緬官兵數約2萬7632人,直至64年「光武部隊」撤銷番號止,這27年間忠貞為國犧牲精神,深獲後人景仰。
根據國防部提供史料,駐滇國軍第8軍和第26軍民國38年12月與共軍作戰失利後,撤退至泰國、緬甸、寮國交界邊區,政府為配合整體反攻戰略,於民國40年重新整頓改編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由李彌將軍總指揮官統率,區分南北軍反攻滇西,並在美軍實施空投支援下,佔領滇西滄源及孟連地區,光復滇南八縣。
國防部史料顯示,後因民國42年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控訴我侵略其領土,政府在國際政治壓力下將部分救國軍撤離至台,滯留人員於滇緬邊境發展西南反攻武力。翌年以志願軍為名義,整編成立「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由柳元麟將軍擔任總指揮,隨著志願軍勢力茁壯,緬甸政府視其為境內一大威脅,並引起中共的恐慌與不安。中共聯合緬甸於民國49年11月下旬大舉進犯我江拉(Keng Lap)基地,在寡不敵眾下,我軍於民國50年1月下旬轉進泰北及寮國,緬甸政府以擄獲美援軍事物資再向聯合國控訴我侵略其領土,迫使政府在國際輿論壓力下,將志願軍撤退至台。
不過,部分駐守於泰緬邊境的官兵仍滯留當地,國軍表示,成為孤軍在困境下力求發展,部分人員編入「滇西行動縱隊」(代號光武部隊),交由情報局指揮和督導,持續為反攻大陸奮戰,依檔存資料紀載,當時滯留泰緬概計2萬7632人,期間與共軍及緬軍發生大小戰役,英勇戰士作戰殉國,堅忍忠貞為國犧牲的精神,足堪表率。
國防部表示,泰緬孤軍自民國40年起,至64年「光武部隊」撤銷番號止,與共軍及緬軍發生「江拉戰鬥」等大小戰役,執行「雨季計畫」、「康定計畫」、「安西計畫」、「興華計畫」、「崑崙計畫」、「西南發展計畫」等突擊任務,在共軍與緬軍的聯合攻擊下,以優勢武力對我形成嚴密包圍,經敵我雙方多次激戰,我軍計948人英勇殉職,成功防止敵對我基地核心的滲透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