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中科院在今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首次對外公開正在測試的「巡飛彈2型」無人機。中科院航空所長齊立平指出,「巡飛彈2型」無人機具備日夜間作戰能力,並使用多連裝的彈箱,可安裝在機動車輛或是艦艇上,發射以後能對目標進行「群攻」作戰。
「2023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將於14至16日於台北南港展覽一館舉行,國防部今年以「創新自主、堅實國防」為主軸,整合陸、海、空軍司令部、國防大學、軍備局、中科院及北部地區人才招募中心等7個單位,以「國防館」名義參展,國防部今天開放媒體進入國防館並進行介紹。
此次中科院一併展出「巡飛彈1型」與「巡飛彈2型」無人機,「巡飛彈2型」無人機除單機展示外,也以三連裝的發射箱,裝載於悍馬車上進行展出。
齊立平介紹說,「巡飛彈1型」是由單兵操作,可快速攜行,使用氣體將無人機發射,使用平板電腦實施打擊,同時鏡頭配備AI智能選擇,當攻擊目標判斷出來以後,再由射手指定打擊目標,來實施攻擊,參數則在3月公布過,滯空時間大概15分鐘,超過10公里的攻擊距離,是實施防禦作戰,非常有效的利器。
至於「巡飛彈2型」,齊立平表示,這是首次公開展示,全系統提供機動靈活的發射方式,可以採用多連裝的發射箱裝置,實施「群攻」作戰,發射箱可以疊加上去,讓發射箱的數量一直增加,並能安裝在艦上或機動車輛。
齊立平提到,「巡飛彈2型」有日夜間作戰功能,具有「人在迴路」,可以人控也可以自動攻擊,無人機的機翼可以收折,非常容易攜行跟收納,配備高爆彈藥,提供雙模態攻擊方式,也就是可以利用影像/紅外線,以及微波型標器,所以綜合許多打擊方式於一體。
中科院現場並未展示確切數據,僅以文字標示「巡飛彈2型」無人機性能為,長滯空、視距外精準打擊能力;齊立平說,由於目前還在開發完成的測試階段,還有許多靈活彈性可以設計,動力方式能選用汽油引擎或油電引擎皆可,所以尚無法提供具體數據。
不過,中科院今年3月對外公布被喻為台版彈簧刀的「巡飛彈1型」無人機,當時即被外界質疑,類似的武器系統在台灣通常是稱為「遊蕩彈藥」或是「自殺無人機」,此次中科院繼續命名為「巡飛彈2型」,被媒體質疑繼續沿用中國方面的稱呼。
對此,中科院副院長冷金緒指出,巡飛彈是網路、大家一般都在用的名稱,「老百姓都接受這個名稱」;此言一出,隨即引發現場媒體群起反駁「沒有!」冷金緒另表示,後續專案的名稱,會定名我國所使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