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哲宇/台北報導〕國軍將於明年元月恢復徵集一年期義務役,新兵預計將參與「震撼教育」等各項實戰化訓練「由民轉兵」。雖然尚不清楚「震撼教育」將以哪些訓練內容,來取代過去的單兵戰鬥教練。不過,隨著單兵戰鬥教練內容演變,看似簡單的散兵坑挖掘教範雖已被刪除,但此為各國軍隊重要的訓練項目一環,也可說是工事的藝術。在緊急情況下,也能成為保命的關鍵。
在「敵火下作業」挖散兵坑的教範之所以在單兵戰鬥教練中消失,主要是因為台灣本島作戰環境演變所致,由於台灣山多、平地少,又隨著城鎮環境擴大、道路長度與面積增加,因此逐漸以城鎮作戰為主,不再需要散兵坑挖掘相關教範。
但奇怪的是,在義務役單兵配發裝備之中,我們還是能見到鏟子、圓鍬這類的土工器具,且這類裝備不僅沒有為滿足單兵攜行需求,而多功能一體化、體積縮小化,甚至還很容易解體。致使大部分役男在參與單兵戰鬥教練時,都會覺得土工裝備不僅礙事,也容易影響行動,更遑論實際作戰。
另外,即使本島的作戰環境改變,我們仍不乏見到非柏油路的地貌存在,且實際戰場並不限於於城鎮,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為防禦戰術地點。同時,雖然散兵坑的胸牆防護力不高,但半掩在地下的你,卻能躲過爆炸破片傷害,這也是高度發展國家的軍隊,仍保留工事課程的原因。即使是無人機快速發展的當代,躲在散兵坑內,也有助於避免被一次全數擊殺。
散兵坑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臥射掩體、跪姿掩體與站姿掩體。其中,臥射掩體最為簡單,當你在沒有任何遮蔽物的開闊平坦地形中,恰好遇上敵方火力,一時間無法尋找掩體時,除了趴下臥倒,還可以就地挖個臨時散兵坑。
臥射掩體挖掘具體做法,是趴臥在地時運用工兵鏟就地挖掘,同時確保步槍、手榴彈擺放在伸手可及之處,以便隨時使用。
接著,掏出工兵鏟以側身方式挖除上身附近土壤,並以「先右後左」次序方式挖掘,要注意手臂和頭不要抬起,以免被敵砲火擊中。刨出的土壤推砌在前方形成胸牆,雖胸牆厚度並沒有一定標準,但務必要使砲彈破片無法穿透。當上身附近的坑洞挖出一定深度後,官兵可進入上身淺坑之中,再手腳並用挖除下身附近土壤,整體散兵坑的深度約介於30至45公分之間。
相較之下,舊的教範要求官兵將上身土壤、下身土壤挖掘完畢後,再進入散兵坑,反而是比較危險的步驟。
而較為寬闊的跪姿、站姿散兵坑,則可容納兩人以上。跪姿散兵坑的挖掘要點是要挖成上寬下窄的「倒梯形」避免坍塌,若有時間餘裕,還可於胸牆內添置石塊、沙包加強防護力。
站姿散兵坑的挖掘工作則最為複雜,首先,坑底要挖成台階狀,也就是多挖掘一處排水坑以利排水,還要挖掘手榴彈坑,讓敵手榴彈滾進坑裡,減低爆炸傷害,官兵也要接續在胸牆射擊處,甚至手肘安放處以穩固射擊。
另外,深度較深的站姿散兵坑,還需要挖掘踏腳洞,且散兵坑的正、背面都要設置,以免緊急撤退時一時無法爬出。站姿散兵坑的好處,是可以在頂部加蓋,增加整體防護力,還能在胸牆前再挖一個較淺的坑當成槍座,減少射擊時的暴露面積。
雙人散兵坑是戰場較常見的形式,可依據戰況挖掘成V型、W型、波浪型或U型,其優勢在於可容納二名官兵並交替開火掩護,持續輸出火力的同時,還能不斷變化射擊位置。
總而言之,縱使在城鎮戰之中散兵坑較為罕見,但台灣本島依然有非城鎮戰地形,且單兵戰鬥教練的初衷,是假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並教導士兵該注意之處及如何應處,若規範僅納入台詞或姿勢,可能就只是劇本而非教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