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宇捷/綜合報導〕德國身為歐陸經濟強國,在軍事工藝上也是領先世界,自工業革命後德國一直被視為軍事強國,近年也大力投身歐洲安全事務,然而,這是否是雄心過大的假象?德國陸軍司令日前在其信件之中坦言,陸軍長期欠缺資金挹注,「從砲彈、帳篷到軍毯」等基本的裝備物資短缺,德國政府卻一直將高價值的軍事物資往國外送,使本身部隊發展受影響。
根據《青年日報》引述德國《明鏡周刊》的報導表示,德國雖然宣示整軍經武,並決定2027年在立陶宛常駐一支旅級兵力,強化北約東翼抗俄能量;但德國陸軍司令邁斯中將卻在寫給德國聯邦國防軍司令布勞爾上將的信中透露,德國陸軍陷入困境,資金嚴重不足、裝備短缺,「軍毯也不夠厚」即便德國總理蕭茲已在去年宣示投資1000億美元(約新臺幣3.05兆元)強化軍力,但這些支票至今仍「尚未兌現」。
邁斯表示,德國陸軍只有6成部隊擁有足夠裝備,但隨著德國2027年將在立陶宛組建一支員額達5000人的旅級守衛部隊,國防軍所面臨的情況「只會變得更糟」。此舉反而凸顯德國當局希望在歐洲安全事務上的雄心,遠超過投資能力,但作為歐洲經濟強國的德國,卻在整軍備戰的腳步相對緩慢。
根據《明鏡周刊》27日的另外一則報導指出,德國聯邦政府批准的武器出口值創歷史新高,總價值高達117億歐元(約4000億新台幣元),相比前一年增加了40%,且幾乎超過三分之一產值(約41.5億歐元,1400億新台幣)的武器運往烏克蘭。比起擴增國防軍的武備,德國高層也許更樂意出口、援助武器,塑造和平者的形象。
而這個現象相比邁斯的警告顯得頗為諷刺,德國政府對此武器出口紀錄也飽受國內批評,不滿者認為,人民必須付出高昂代價購買武器,並出口到烏克蘭進行毫無意義的消耗戰,這些資金應當對用在德國基礎設施和教育,甚至對是本身德國國防軍的投資。但後者顯然對部分德國人感到恐懼,畢竟自從兩次世界大戰以來,德國人對於擴張軍備之事深感排斥,因為他們想要從侵略者的罵名之中走出來,這也使得軍事投資出現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