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末日》(全書書名為「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由時報出版發行,中文版預計10月29日起上市,時報出版社提供的書籍資料陳述,擁核國家宣稱核武作為嚇阻手段,卻又各自以全面核戰進行軍演,北韓、中國的核子潛艦,都曾悄無聲息逼近美國外海。而各國的核武政策也存在著極易引發末日戰爭的嚴重瑕疵,俄羅斯苔原預警衛星曾把陽光和雲層,誤判為核彈推進的熱氣而響起警報;美國的「預警即發射」政策,則是一偵測到核彈來襲,就讓核武傾巢而出進行斬首攻擊。
《核戰末日》相關資料陳述,在歷史上,人類躲過數次假警報的核戰威脅,但人類文明不該僅靠「好運」來維繫。這本書的影視版權,已經由《銀翼殺手2049》、《沙丘》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及傳奇影業重金取得,預計這部電影將繼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描述美國「曼哈頓計畫」研發原子彈歷程的電影《奧本海默》之後,再度喚起人們關注核武這危及人類存續的議題。
《核戰末日》作者為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她的作品曾進入「普立茲獎」決選階段,為撰寫此書,她採訪50多位核戰關鍵人物,借鑒參與武器開發與緊急應變計畫的軍事、民事專家的見解,深入探討核戰爆發後的一系列狀況、政府的應變計畫等議題,種種令人震驚的資訊,寫成這本發人省思的書籍。
雖然在冷戰結束幾十年後,對多數人來說,核戰似乎遙不可及,但只要一個狂人加上核子火藥庫,就足以開啟一場沒有贏家的末日戰爭。這本書以北韓開了核戰第一槍為想定,作者再透過多種角度,詳細展示核戰如何在72分鐘內,奪走50多億人的性命。
美國總統拜登曾言,爆發核戰的可能性來到歷史新高點。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則是頒給了「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日本被團協),這些見證過原爆的倖存者在記者會上強調,世界仍存有爆發核戰的危險。被團協聯合主席聲明「核武永遠無法帶來世界和平」;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里德內斯則表示「核戰極可能摧毀人類文明」。
在以哈戰爭、俄烏戰爭、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多次威脅動用核武等世局動盪下,《核戰末日》的出版將讓大眾了解到,人類的最大敵人不是自己,而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核子武器。安妮.雅各布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與人之間會相互產生影響力,當有愈多人接收到這本書的訊息,我們愈有機會朝著多數人希望的願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