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治程/綜合報導〕印太地區近年在中共軍力大幅擴張下持續受到高度重視,而在此有大量軍事部署的美國以此為鑒,持續調整並強化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其中,美軍陸戰隊近年正進行「2030年軍力設計」(Force Design 2030)的部隊轉型工作,除籌組新型態「濱海作戰團」(MLR)外,其所屬的戰鬥實驗室(USMC Warfighting Laboratory)近期也宣布和國防新創公司合作,以475萬美金(新台幣1億4890萬餘元)執行新型「水翼滑翔機」(hydrofoiling seaglider)的作戰後勤評估。
這款被美軍陸戰隊看上的新機型名為「總督」(Viceroy),由一間成立僅三年的新創公司「Regent」所開發,據公司官方新聞稿指出,陸戰隊本次測試旨在驗證該機型的操控性、酬載等機動性能,並藉實際駕駛、操作,對其進行製造工藝的級別認證(craft-level certification),並評估該載具投入軍事作戰的潛力;而在測評的最後,該載具原型將會投入美國主導的大型軍演,將是「總督」全方面展現能力的期末考。
據公開規格數據顯示,「總督」機身翼展約19公尺、長17.5公尺、高4.7公尺,採全電力驅動,機動時速可達180英里(約289.6公里、156節),最大航程156海浬(約288.9公里),並可搭載14人,內含2名駕駛、12名乘客;載人配置下的酬載可達3000磅(約1360.7公斤),全貨機配置的酬載則微升至3500磅(約1587.5公斤)。
《國防新聞》(Defense News)報導,這項合作一部分要歸功於該公司的「國防顧問團」(Defense Advisory Board),成員皆為陸戰隊或美國海岸防衛隊(USCG)的退役軍人,能居中協調軍方需求和公司的研發能量,最大化軍民合作的國防綜效。陸戰隊第37任司令,退役四星上將內勒(Ret. General Robert Neller)認為,陸戰隊重視近海作戰的「訊號管理」(signature management),而「總督」的多功能性可為陸戰隊提供後勤、指管(C2)與情監偵(ISR)任務的作戰效益。
作為全世界首款以純電力驅動的飛行器,「總督」目前已於去年9月成功首飛,並預計在明(2024)年執行有人飛行、後年正式投入市場,若進展順利,屆時不只會影響民航業、也將為軍用飛行器帶來一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