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明白文化出版新書《南韓大戰略:中等強國,自己的命運自己創造》,由明白文化授權刊載)
相關新聞請見
《南韓大戰略》
大韓民國(南韓)自從冷戰結束、過渡到民主政體後,就具有清晰的大戰略。
從1988年至1992年之間,南韓的國內和國際環境出現劇烈變化。南韓成為民主政體,與蘇聯及當時崛起中的中國關係正常化,加入聯合國,又目睹蘇聯崩潰。隔不多久,在1993年至1994年又發生第一次北韓核子危機。這些發展發生在南韓達到「已開發國家」地位的同時,它在1996年加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就是一個里程碑。接下來,南韓在1997年碰上韓戰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慘遭亞洲金融危機的重擊。
這些事件有助於南韓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和官僚菁英,針對南韓「能夠決定本身命運、能夠有獨立自主行動」的國家終極目標,鍛造出新共識。這個至高無上的目標支撐起南韓追求安全、繁榮和地位的長期道路。不論是自由派或保守派總統主持的歷任政府,都堅守這條道路。
南韓為了決定自己的命運而需要達成其他目標,諸如在保護本身免受外來軍事威脅、與北韓和解與統一、深化融入世界經濟、被承認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中等強國等議題上產生共同想法。然後,南韓菁英再就實現這些目標的優先順序達成共識:必須增強軍事能力、維繫長期存在的韓美同盟關係、持續培養具備高技能的外交官團隊、促進貿易、投資和援助、推動公眾外交、軟實力以及近年來的網路工具。
簡單來講,這些目標和手段就是南韓的大戰略。
甚且,這個大戰略所依據的共識是,南韓外交政策的實施可以區分為以南韓為中心的四個同心圓。這四個同心圓是:三角核心,包括北韓、美國和中國;東亞,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大歐亞和印度洋,包括俄羅斯、中亞、南亞、大中東、歐洲、澳洲和印度洋本身;以及世界其餘地區和全球治理。
把南韓大戰略區分為這四個同心圓,是基於南韓的地理位置、外交政策利益和目標、握有的資源,以及最重要的,南韓外交政策菁英的優先項目等的自然表現。
本書試圖藉由解答下列三個問題來分析南韓的大戰略:
一、什麼因素可以說明南韓的大戰略?
二、南韓大戰略的目標是什麼?
三、南韓大戰略的手段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建立在如下的共識之上,即大戰略的「範圍是長期的,它涉及國家最重要的優先事項,並包含治國方略的所有領域(軍事、外交和經濟)」。這種共識源自於如下的理解:有一個由思想組成的「知識架構」(intellectual architecture)存在,特定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都源自於它。換句話說,國家並不是單純地針對事件做出反應,而是採取長遠的觀點。
因此,大戰略涉及國家以其外交政策追求最重要目標的具體倡議。最終,這些目標及它透過特定手段,旨在實現安全和繁榮的關鍵總體目標,就南韓這樣的中等強國來說,還包括國家的地位。
本書涵蓋的時間範圍是第六共和時期,即第六共和起始到南韓第十三屆總統任期的頭六個月,也就是從1988年到2022年這段期間。這段期間涵蓋了四位保守派總統(盧泰愚、金泳三、李明博和朴槿惠),以及三位自由派總統(金大中、盧武鉉、文在寅)的全部任期─他們的在職期間始自南韓最近的民主轉型──以及第五位保守派總統(尹錫悅)上任後的頭六個月。本書透過檢視政治光譜兩側不同陣營──以及雖屬同一陣營,卻又不同派系──甚至不同世代的歷任總統的政策,證明南韓確實具有能夠抵擋自由派和保守派短期政治命運的大戰略。
了解南韓第六共和時期的大戰略很重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南韓是一個重要的外交政策參與者。它的優勢包括它是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世界第6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第12強大的軟實力。南韓在二十國集團(G20)會議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也受邀參加七國集團(G7)高峰會議,並擁有不斷擴大的官方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預算。它也是經濟發展、民主轉型和鞏固的成功典範。南韓、日本和印度都是亞洲主要的中等強國之一,因此,首爾的外交政策目標和行動舉足輕重。正如全球體系的發展部分受到亞洲及其他中等強國,如澳洲、法國、德國或英國等國家行為的影響一樣,南韓行為方式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
此外,對南韓大戰略的研究,也使我們對這個國家本身的了解進一步提升。韓國研究涵蓋了從歷史到人類學,再到社會學的廣泛領域。當然,國際關係過去就是、現在還是韓國研究的一環。但是對南韓外交政策的研究,遠不如對南韓國內政治的研究普遍,特別是當關注的焦點超越少數議題和國家時,更是罕見。本書透過聚焦南韓的大戰略,更深入地探討我們對南韓外交政策的了解。簡單地說,就作者個人所知,在此之前,還沒有人以一整本書的篇幅就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分析。
從學術角度來看,國際關係領域已經成熟到可以分析中等強國的大戰略。隨著從非西方角度研究國際關係的步伐加快,也包括研究非「西方」國家在內。譬如,《比較大戰略:框架與案例》(Comparative Grand Strategy: A Framework and Cases)等書籍正朝這個方向發展,它將中等強國和大國的大戰略一起進行研究分析。
本書超越以一章或一篇文章的篇幅進行案例研究,並提出一個分析框架來研究中等強國的大戰略,這個框架也可以應用於其他案例。當國際關係學者尋求更妥善了解大國以外的行為體(actors)之地位和角色時,分析中等強國的大戰略,也使我們注意到許多不同類型的行為體都有影響力的事實。結構影響它們的行為,但它們面對結構時並非束手無策。
最終,本書旨在證明中等強國也可以擁有大戰略。南韓是典型的中等強國,自從盧泰愚時期起,南韓外交政策菁英就經常暗示,偶爾則明確地接受這個身分認同。南韓──以及中等強國──可能並不總是能夠成功達成它的最終目標,但即使是大國,想要成功地實現外交政策目標,有時也難免遭遇失敗。重要的是,中等強國是否具有一套長期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工具。南韓也是如此。它們是幫助南韓追求最終夢想──打破幾個世紀以來南韓猶如「鯨魚群中的一隻小蝦」(shrimp among whales)的地位,讓南韓實現自主,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目標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