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軍武書摘》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 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

2024/09/03 15:30

《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 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書封。(聯利媒體(TVBS)授權提供)(本文摘錄自聯利媒體(TVBS)出版新書《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 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由聯利媒體(TVBS)授權刊載)

第四章 美國國內半導體科技的長期競爭力策略(摘錄)

文/艾德琳‧列文(Edlyn V. Levine)、唐‧羅森伯格(Don Rosenberg)

軍備和國防採購所有現代武器系統都包含半導體裝置。許多國防錄案計畫(programs of record)發展複雜而昂貴、具有長服役壽命的載台。這些載台雖然是現代作戰能力所必需,美國國防部仍然應當輔以可快速且廉價生產的大量、新式的小型、模組化、廉價、可消耗的武器系統。執行空中或海上任務的自主或半自主無人機,和由士兵發射、配備感應器的導彈,都是屬於可大量生產、模組化的廉價系統,這類系統的採購和服役年限,較能夠符合商用半導體和消費科技產業的快速創新週期,讓美國國防部可受益於規模經濟和經濟中其他領域的尖端創新。

短期的重點應當是快速提高武器生產,特別是近來為了供應烏克蘭戰爭所需,已經出現了庫存耗損──因為就目前而言,武器製造商處於停滯狀態。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戰爭進一步展示了半導體技術對先進作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部署大量小型而廉價的武器與精準導引飛彈策略的有效性。烏克蘭部隊對抗俄羅斯軍依賴的是彈簧刀無人機(Switchblade drones)、刺針防空飛彈(Stinger antiaircraft missiles)、下一代輕型反坦克武器(NLAWs),以及標槍飛彈(Javelin missiles)。這些武器系統都包含了大量的半導體。在此同時,俄羅斯則傳出部隊的裝備捉襟見肘:俄羅斯缺乏國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因此在美國及其夥伴實施出口禁令的情況下,無法取得精準導引彈藥所需的半導體。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從烏克蘭戰爭得到的教訓是要利用如今半導體供應的優勢。不只是美國保有本身軍火的庫存量,台灣也應該以今日的先進能力武裝自己,就像烏克蘭在被入侵之後所做的一樣。用以半導體推動的先進武器來武裝台灣,將可為台灣人民形成真正的「矽盾」(與一般形容的「矽盾」正好相反:通常人們把在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稱為矽盾,但是它既無法嚇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入侵,也不是影響美國防衛立場的決定性因素)。在美國和台灣都有許多人提倡利用先進半導體武器的「豪豬」戰略。關鍵在於,在美國供應商不斷累積訂單的情況下,如第五章所述,有必要和台灣的國防、電子和半導體公司結盟,擴大規模進行先進武器的共同生產、武器的共同開發,以及武器在台灣島內的部署。我們的建議如下:

●透過與台灣的公司建立夥伴關係,擴大規模進行台灣島內先進武器的部署、共同生產和共同開發,為台灣建立真實的「矽盾」,盡可能提高潛在侵略者入侵台灣所需付出的代價。與台積電及台灣重要的半導體產業結盟,以供應這些新型防衛系統最先進的半導體裝置。

第五章 透過半導體深化美台合作(摘錄)

文/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

國防工業的合作雖然美台國防戰略和協調不在本章的處理範圍內,但我們基本上贊同其他各章關於「豪豬」戰略的必要性,以此戰略進行拒止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和採用「大量的小東西」的韌性嚇阻(deterrence by resilience),也同意美台雙方需要進行更加具體的防衛規劃和大規模演訓合作。不過,有一個明確的防衛領域合作契機,跟台灣的電子業和先進製造業有直接相關。

烏克蘭的戰爭暴露了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的脆弱和有限能力。入侵的結果導致了美國對台灣的武器系統訂單的交貨延遲多年,而這些武器原可實質改善台灣的嚇阻態勢。在此同時,台灣在精密製造、電子和防衛級半導體的能力,使它在關鍵武器系統和彈藥製造的供應上大有可為──如果獲得許可的話──這不僅可用於其自身防衛,甚至可提供出口。這個概念已得到台灣和美國國防產業的支持,同時至少也得到了台灣政府的默許。同樣重要的是,美國的談判者需要理解,台灣的領導人就和美國的情況一樣,在國防預算體系也面對著政治的考量,這導致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國內武器計畫出現。較好的做法是把這些政治需求轉化到最有效用的國內武器計畫,並在過程中同步維繫台灣民眾對近期大幅增加的國防支出的支持──二○二二年,台灣的國防支出達到了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二點一,未來還可能再提高。

實現合作生產的最好方式,未必是由國會議員或知名人士進一步對特定武器的優劣進行辯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流程。美國政府可以和台灣製造商合作,在本地擴大生產大量移動式、分散式、具有韌性的武器,以實質提升區域的嚇阻力量。由於這些努力必然會包括智慧財產權移轉的授權和其他美國《國際武器貿易條例》(US 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簡稱ITAR)的使用規定,官僚的惰性才是最大的敵人。為此,拜登政府應該資助一個由台灣和美國國防企業合組的聯合產業工作小組,負責尋找機會共同生產──並協力排除跨機構的障礙──再下一步是共同開發,以及往後美國武器系統在台灣本土可能的大規模自製自銷。如此做法,最能與台灣人民意志一致,藉著自己的力量去嚇阻戰爭,甚至必要的話,自力去贏得戰爭。

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日益嚴峻,嚇阻中國入侵的挑戰更形艱困。對台灣自治和安全的實存威脅將持續升高,也急需加以處理。不過台灣人民展現的韌性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的民主制度具備活力,不管在私人或公家部門,都有來自不同政治光譜、才華洋溢且勤奮盡職的人們為這個體制共同努力。在此同時,台灣在廣大的國際社會中日益受到孤立。要想嚇阻中國對台灣使用武力,扭轉此一趨勢將是關鍵,而這需要美國和其他國家同時提供象徵性和實質性的協助。

台灣的領導者正謹慎地行走在充滿危險的地緣政治局勢上。事實上,如本章所主張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如今他們深刻了解台灣所面臨挑戰的嚴重性,同時他們也正嘗試引領民眾作出更穩健而有韌性的回應。台灣需要美國做的是清晰展示其承諾,跳脫出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的言詞辯論框架。這個區域的其他政府和輿論領袖可能也會支持這個做法。藉由半導體,美國有機會透過本章所述各種雙邊的政府、企業、學界以及民間的更深度互動,來展示此承諾──同時無須正式宣布轉向「戰略清晰」。說法很重要,但怎麼實際的作為遠比單純說說更有力道。



☆軍武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軍武新聞訊息,請上軍武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