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請詳見
時隔80年...美軍老兵再登沖繩 親身述說「糖麵包山」的地獄故事
〔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80年前的今天,美軍選擇略過台灣,在沖繩島執行美軍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行動,這是一場改變歷史的重要轉捩點,也是登陸日本國土的首要門戶。不過,沖繩戰役帶給美軍的慘重傷亡,震驚了美國高層,也直接影響了美軍日後在廣島及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決定。記者實地走訪沖繩,揭露鮮為人知的歷史面紗。
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後,美軍高層在登陸台灣與沖繩之間抉擇,最終因台灣島太大、駐守日軍太多,預期需求兵力超出可調用兵力,因而放棄奪取台灣的計畫 (代號「堤路行動」),改執行奪取沖繩的「冰山行動」。
1945年4月1日,美軍地面部隊由陸戰隊、陸軍混成的第十軍團,執行代號「愛之日」(Love Day)攻擊行動,指揮官為實戰經驗有爭議的小西蒙.巴克納(Simon Bolivar Buckner Jr.)中將。美軍登陸部隊在第五艦隊的軍艦砲擊及空中偵察打擊下,大舉登陸沖繩中南部的北谷村與讀谷村海岸,並在比預期來得少的的抵抗下,成功奪取嘉手納機場與讀谷機場。
然而,美軍不知道的是,日軍並非放棄作戰,島上約8萬名日軍已在島嶼南部組成令人生畏的層層防線,這些地方即包含了現今的那霸、首里城高地、南風原等觀光勝地與住宅區,從現今的繁華景象,很難想像過去曾是沖繩戰役的主戰場。
沖繩防務在第32軍指揮官牛島滿中將的指揮下,以首里城的地下指揮所為核心,從北邊的普天間南部高地(美軍史稱仙人掌高地)、嘉數高地、前田高地等,皆挖掘大量相通的戰備坑道並駐軍,完美躲避美軍的狂轟濫炸,向南還有南風原、系滿等天然的礁岩洞穴,搭配地形與樹林,讓美軍難以發現日軍藏身處,必須一步一腳印冒著傷亡風險來掃蕩;而5月開始的暴雨,也讓多數人、車陷入泥濘成為靶子,使得美軍行動更雪上加霜。
據統計,美軍在沖繩戰役總投入兵力為54.3萬人,包含地面部隊的4個陸軍師、3個海軍陸戰隊師及補充兵力,還有投入海上作戰的艦艇兵力,共花費82天的時間才完全佔領沖繩,最終美軍傷亡估計超過84000人,其中約14000人陣亡或失蹤,高於其他太平洋戰役的傷亡數,而日軍的傷亡人數更超過10萬人,隨日軍南撤的平民傷亡更不計其數,其中,日軍還動員了小學生、女高中生 (稱姬百合隊)共同抗美。
沖繩戰役直接影響了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決議,因為對於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而言,國內輿論已無法再接受更大的官兵傷亡。儘管歷史上對於投放原子彈的人道性存有爭議,但對參與過沖繩戰役的美軍老兵而言,原子彈拯救了更多美軍家庭與日本平民,避免了一場比沖繩更殘酷的本土入侵與神風自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