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請見
(影片)後備山地連「去中心化」指揮獨立作戰 大小山徑瞭若指掌
(影片)叢林就是我的狩獵場!神秘後備「山地連」搭陷阱怒砸入侵者
〔記者吳哲宇/南投報導〕台灣本島山多、平地少的地理特性,除了海、空與城鎮防衛之外,「山防」亦是另一項國防重點。近年國軍神秘部隊「後備山地連」教朝實戰化、特戰化訓練方向邁進,究竟其作戰形態為何?自由時報《軍武頻道》參訪觀摩教召課程,以山地連教召演練戰術位置、陣地為例,為讀者解說山地連的作戰形態。
為模擬戰前動員報到,後備指揮部指示記者前往南投縣信義鄉愛國國小廣場,與後備指揮部幹部會合,隨即前往設立於國小後山上一處平台的臨時連指揮所。連長、各排排長於指揮所內集合,由連長進行戰況報告實施沙盤推演並下達指令,各排排長確認細節無誤後,回歸各排待命。值得一提的是,在連長進行狀況下達前,亦將連部哨兵外推實行警戒,確保指揮所安全無虞。
記者隨後乘車前往連上某排的隱伏區(伏擊區)陣地,山地連連長史慶昇說明,陣地內的機槍陣地、沙盤區、炊膳區和生活區,都必須在2小時內搭建完畢,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且各生活區域不集中設置,分散遭敵火命中時的損失。
野炊區部分,連長展示以雙層竹架、搭配茅草屋頂的野炊棚,第一層爐火區以石材堆砌,第二層竹架可放上食材,受爐火煙燻後可長期保存,茅草屋頂則能有效阻擋上升炊煙,使炊煙散發,降低被敵偵測機率。
山地連官兵休息區僅為可容納6人的單斜屋,官兵為因應作戰變化,因此都坐著睡覺保持警戒。另外,根據地形狀況,也可以直接綑綁高度較高的草本植物叢頂部,於周邊覆蓋茅草,形成簡易蒙古包。
連長史慶昇表示,陣地內就地取材的設施,並不代表部隊只用簡易方式作戰,而是學會這些野外求生技能,才能使部隊在彈盡糧絕時仍能保有戰力。就跟部隊學習製作弓箭與陷阱一樣,這些器具、武裝並非是山地連的主要武裝。山地連的武裝就跟平地部隊一樣,能用槍就用槍,有打火機就用打火機,進行野外求生訓練課程的目的,在於部隊遭遇補給中斷情境時,還能利用技能維持作戰與生存能力。
此外,由於山地連只有一位連長員額。因此在進行教召課程時,都會調派特戰人員擔任教官進行指導。而山地連基於作戰特殊性,除了和平地部隊有一樣的課程訓練之外,也要學會山地作戰的技能。
史慶昇指出,山地連目前聘請特戰教官,是因應「實戰化」政策,由於山地作戰的特性,會讓部隊訓練趨向「特戰化」,部隊的運動方式也與特戰部隊一樣,面對山脊線、稜線、山谷等地形時,需判斷哪條路可以走,哪些路線則否,若官兵有攜帶繩索裝備,就能攀爬懸崖,若無則繞道而行。
史慶昇接著說,山地連與特戰部隊的差異,除了裝備配賦的優先度之外,特戰部隊的戰場運用為「快速機動」,山地連則為「山地運動守備」。因此,山地連需要預測敵軍的行動路徑,並率先進行隱伏區、撤退路線等戰場經營。